在电子科技还欠发达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节目可以观看,深受百姓们喜爱的就是戏剧,一段段由历史英雄人物改变而成的戏剧,深深地刻在了那代人的心中。
年关一到,大“戏”就要开演了,极具特色的舞台和独有的腔调,不知唤醒了多少人心中的乡愁。
酱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羊城晚报记者郑紫薇
年关一到,乡下按惯例就开始排演大戏了,那“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如一道看不见的绳子,紧紧地拽住十里八乡的乡亲,让乡亲不由自主地放下地里的劳作、放下一年的忙碌,循声而来,享受一年一度的乡下大戏盛宴。
就说今年的大戏吧,露天大戏台就搭在供奉着妈祖的天后宫前的一块空地上。大戏台高约一人余、宽六丈、长十丈,整个戏台由十二根粗圆的柱子撑起,显得十分稳固敦实,人在上面奔跑、跳跃如履平地。戏台四周用一块块各种颜色的布料糊着,中间一块红布将戏台分隔成前台和后台。前台两角柱子上各挂着一盏汽油灯,现在换上了雪亮的节能灯,还配上了探射灯,把舞台晃得光怪陆离、怪面众生。
离开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家家户户的年夜饭还没有举筷,那喧哗的锣鼓就开始演奏了,缓一阵、急一阵,长一声、短一声,像在呼唤、像在催促——这是戏班在聚人气。小孩子一听到锣鼓声就急了,匆匆地扒了几口饭就呼朋引伴,扛着长凳、短椅急急忙忙往场里赶,争占着最佳位置;有经验的大人则不慌不忙,直到锣鼓响过三遍才慢悠悠往场里踱过去。人流从各条乡村小道汇过来,场上台下已是黑压压一片了,人声鼎沸,你挤我拥,大人呼小孩、小孩呼爹娘,年轻的男女则在一旁眉来眼去的贼笑。
开戏前的时光最是难熬。锣鼓继续在敲打着,音乐花样换了一档又一档,红红的大幕迟迟不见拉开。大人依然很淡定,小孩却坐不住了,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或者燃放鞭炮,或者互相追逐。及至一阵急促的锣鼓声(这叫催戏)响起,大幕才徐徐向两旁拉开;可拉到一半却停了下来,台下马上发出一阵嘘声,大幕又慢慢拉开。猛听到锣鼓、笛哨板点过门乒乓一打,演员们就上场了。最先的是几个短打小生,粉脸的、花脸的上台翻几个筋斗,唱几声诺,分立两旁,动作干净利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紧接着长袍马褂、旌旗幡影在眼前闪过,主角便登场了。先是给观众一个头戴雉鸡尾羽、背插满令旗的背影,脚走连环,碎步娉袅,右手兰花指带路,直着腰在台上快速转了一圈,然后在舞台中央猛然站定;接着一声木鱼脆响,雉鸡尾一晃,鼓点一打,背影猛一回头,一张俏生生的俊脸呈现在眼前,粉脸香腮!观众来不及喝彩,一声“咦——”猝然带起,鼓点又催,二胡声起,一字唱腔随即旋至,字正腔圆,曲韵悠扬,四下里霎时爆出一阵叫好声。
乡村的冬夜似乎格外的漫长,开戏晚、收戏也迟,一出戏往往要演到后半夜。但纵使长夜漫漫,乡亲看戏热情依然高涨,及至看到包公怒斩陈世美、杨家将血战二郎山、苏武牧羊二十载终归汉等,情绪就随着剧情变化而变化,或骂声一片,或血脉贲张,或泪流满面。
岳父是个老戏迷。每到年关大戏,老岳父就早早扛椅子去占位,然后就打“快回来吧,今年演新马师曾的《胡不归之慰妻》。我帮你占好位了。”其实,对我来说,乡村大戏是我牵连故乡的一条脐带,那一声声锣鼓是呼唤远方游子归来的一种乡愁。
来源
《羊城晚报》年0月07日B03版
文字
钟剑文
图片
视觉中国
编辑
AddieMT(实习生)
审签
一山
猜你喜欢
按以下步骤
把羊晚君设为“星标”
↓↓↓
?心疼!快递被偷,快递小哥雨中暴哭:你叫我怎么办
晨读天下
?突发!一架直升机迫降峨眉山景区,机上有两名驾驶员
?你们又中了兵哥哥的“*”?
你的记忆中有牵动乡愁的事物吗?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故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