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连载四广宁明清览事独家网络连载 [复制链接]

1#
青海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5.html
书接上一回:

*思藻三任广宁令

陈宏灵

清朝道光二年(),湖南宁乡人*思藻受令四月到任广宁,出任广宁知县。这个供职于国史馆的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举人*老爷,从道光二年()到道光九年(),短短7年间去而复回三任广宁知县,在广宁历任知县中也算是一传奇人物。

第一任,道光二年()至道光四年(),任期二年,接任者柏中照。

第二任,道光五年()至道光八年(),任期三年,接任者许炳。即柏中照任期一年后*思藻回任至许炳接任。

第三任,道光九年(),接任者李九如。

文史记载:*思藻,号壁斋,湖南宁乡人。清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举人,授广宁知县,擢万州知州,未赴任卒。史称他“清廉自守,慈惠为怀,尤好奖士”。主修第五次《广宁县志》,著有《壁斋文集》二卷,《苏庵诗集》一卷。

算算这位*老爷从嘉庆十三年()中举到道光二年(),长达14年一直供职于国史馆,得到道光皇帝御笔亲批得令出任广宁知县,那就是从一个办事的科员到一个掌握地方实权领导的一次华丽转身了。

*思藻在史馆工作多年,此次穿州过省上任必定对广宁历史先了解一番。历代《广宁县志》,康熙二十年()知县*金从主持编的,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宁尧采主持编的,乾隆十四年()知县李本洁主持编的。其中,乾隆十四年()的县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广宁交通便利,无论城垣、墟市皆是懋迁货物……如绸缎、布匹,以及山珍海错与各色服食之需皆从省城、佛山、陈村各埠运至,非本土所有。商铺多南海、顺德、三水人。”在当时还没有道路建设概念,一条水路能直达省城也算是交通便利了。何况官场中有这么一说:“所谓,时运通,掣二东(山东、广东),通又通,掣广东;时运低,掣四西(陕西、山西、江西、广西),低又低,掣广西。”这就说明了广东官是很好当的,财也是少不了。“掣”就是“掣签挂牌”,指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创立的“掣签法”,把官缺写在竹签上,由候缺人当场掣签决定。在清朝每逢单月为“急选”,由补、改、转、调班掣签;每逢双月为“大选”,由除、升班掣签,日期为每月的月初某日,掣签的地点就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畔东面的华表前。掣签由吏部的一员侍郎主持,由都察院的监察御史监视,候缺人向天安门叩头后就到公案上的竹筒里掣签,签上写有各地的官缺,很多人觉得这样做“公平”,掣签得缺成为定局,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广宁虽是山区,但物产丰富,竹木柴炭贸易甚多,税捐向来颇丰。*老爷刚掌握实权,能在这个地方干一番事业,也算是官场得意至极了。

在封建社会里,朝中很多官员是通过“捐官”这种方式进入仕途的,都是奔着“千里为官只为财”的目的为官的。然而,这位*老爷并非如此,确实为干事业而来的,其在广宁三任期间*绩记载有:

一、注重教育,旧义学更名“文治书院”

明清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文倾向,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培育人才。广宁的教育自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始建县,两年后知县韦弁就创建庙学,从此穷山僻谷皆有诵读之声。庙学经过二百多年的变迁,到了乾隆五十九年()知县张泳暨邑绅冯廷表和陈倎等迁建于城内西南隅,将城隍庙改为义学,义学设在县署前常平仓之南。然而,广宁自开疆建县二百多年以来,文运不畅,科甲寥寥,有人提出是“文运之盛衰视学宫之向背相为乘除者也,欲兴文运首重学宫,欲重学宫须启文明之门”之风水一说。但是,*思藻就不这么认为,而认为“文教之兴也其有运乎,文运之启也其有机乎,机与运不可得而见,见之于学。”可见当有了良好的求学环境,莘莘学子都会乐于学习,敬于学习。在国家注重文治的形势下,道光三年()*思藻就倡议乡绅更修义学改为书院,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此时省城广州已有众多书院,基本上都是为了科举服务的,众多学子为了进入仕途埋头苦读,希冀能考取功名。官方也积极推动官员兴办书院,先后创办了越华书院、羊城书院、禺山书院和西湖书院。*思藻先是倡议众绅士积善,不以艰巨为辞,又以徙两旁民居易其地修筑墙垣,最后倡邑绅周宜鲁和程倬熀等筹捐修改建,头门添东边房舍十一间以供生徒棲息之用。新的义学落成“以叹邑之文教将于是乎益兴也,邑之文运将于是乎大启也。”更名“文治书院”。

文治书院建立后,有了良好的求学环境,学子的读书热情高涨,奋志科名留心经籍,父兄以课子弟读书为首务,参加童子试的童子不断增加。在学之大统继往开来下,广宁往后几十年里科举及第人数也随之接踵而来:咸丰十一年()南街护国村人陈应星中举;同治元年()冯毓熊、周友元、杨桂芳中举;同治六年()何瑞图中举;同治七年()壬戌举人杨桂芳中进士,以内阁中书改授四川石泉县知县;光绪八年()南街护国村人陈应禧中举……

二、捐廉银,倡善人为文治书院捐设膏火

义学田租乃培育人之要,近则以为师生膏火之资,远则以备义学修葺之藉顾。“膏火”原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后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思藻更建文治书院后,学子的读书热情高涨,广宁的教化日盛,风气大开,以致捐资和外费有不敷。道光四年(),*思藻先自己捐出养廉银二百两,“养廉银”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于雍正元年(),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避免贪污事情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后动员广宁的乡绅或捐田或捐银以增设膏火来振兴士气,造就人才。广宁富庶之地,乡绅素来慷慨。肇庆府刘庶曾经就这样评价广宁的乡绅:“凡郡守县令皆奉行唯谨,而有司之急公恐后,绅士之踊跃争先者首推肇属之广宁”。可见广宁的善长仁翁是何等的慷慨解囊。在*思藻的倡导下,广宁绅士合共签捐银五千陆百肆拾两正。

捐银租姓氏如下/p>

杨超震捐银肆百两正

陈普捐银叁百肆拾两正

陈昌诒捐银伍百两正

杨茂远捐银叁百肆拾两

杨茂通捐租壹百石,议值价银陆百两正

陈遇龙捐寺前铺土名*公坑等处田税壹拾五亩,议价银伍百两正

杨光俊捐租陆拾石,议价银叁百陆拾两正

周中节捐银伍百两正

吴组捐银叁百两正

冯海象捐银叁百两正

冯元彩捐银叁百两正

杨茂功捐银叁百两正

梁天材捐租伍拾石,议价银叁百两正

陈昌言捐银叁百两正

林中桃捐银叁百两正

三、应诏修志,编修第五次《广宁县志》

历来素有盛世朝代修志一说,但是此时的满清皇朝经历过“康乾盛世”,到嘉庆时期后再到道光,满清皇朝国运已经由盛世转为衰退了。*思藻的上任又恰逢第六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龚自珍在嘉庆末(约年)指出:“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和珅抄家后庞大的财产收归国库,还不够嘉庆在位时期20多年的统治支出,可想而知嘉庆后期的国力是多么的不济。然而,在*思藻管治下僻处山偶的广宁却是另一翻景象:“方今土沃民铙,号称富庶,而熙熙暤曍,目不睹狼烟之色,耳不闻铁马之声,盖食德饮和,涵濡于百数十年来深仁厚泽之中。”当时的广宁土沃民饶,社会安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尽管如此,这位县太爷为求广宁长远发展之目的也是费尽周详的,查阅广宁的历史文献,探索一条广宁长远发展的道路,“前志具在,取而读之,其谁不思致治之难,而谋所以长治者欤。”然而,广宁的历史文献记录供于可查阅性不强,“屡修志乘祥可载,灾可从略”,记载不详或重要事件没有记载。*思藻曾供职于史馆,一种职业习惯下产生了重修县志的念头。“顾有志于前必有志于后,踵修之念未尝一日去诸怀。”又恰逢肇庆府以编修《肇庆府志》为由,“檄十三属州县纂修志乘,以备采择。”“上宪饬修郡志,并令先修县志,”从此可知*思藻此次主修第五次《广宁县志》是自己的工作计划和上级*府要求下编修的。

满清皇朝建立之初,为了掌握各地户口、钱粮、山川形势、兵防险要、风土民俗等情况维持和巩固*权,同时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削弱反清力量,顺治时期开始就编修志书。到了康熙时期,更是修志大盛之时,各省、府、州、厅、县都设立志馆或志局,延请夙学鸿儒和地方德高望重士绅参加修志。康熙十一年(),康熙帝采纳大学士卫周祚的建议,“令天下郡县分辑志书”,康熙年间两次编修的《肇庆府志》就是应诏编修的结果。到了雍正时期,形成了省、府、州、县志六十年一修的制度。到了乾隆期间,更是“下至府州县,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道光三年(),两广总督阮元启动的《广东通志》的编修完成后,“以《广东通志》告成,檄修《肇庆府志》,”加之此时距离乾隆时期所修的《肇庆府志》已经六十余年,“历年既久、踵事宜增”,数十年间“俗厚民淳,嘉绩懿行,可风可纪者泯焉弗彰”。所以道光三年(),肇庆府以编修《肇庆府志》为由,“檄十三属州县纂修志乘,以备采择”。广宁乃是肇庆府十三属州县之一,“上宪饬修郡志,并令先修县志,爰不揣迂踈,慨然倡议,时则两学具有同心,而邑中诸君子莫不欢欣踊跃,愿成斯举。”顺理成章到道光四年(),在坐镇广宁的县太爷*思藻的主持下,第五次《广宁县志》编修工作就这样应诏而修了。

在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后,檄肇庆府编修《肇庆府志》中,肇庆府属下十三州县中设志局编修县志的有,具体见下附表。

志书名称

成书时间

纂修者

《阳春县志》14卷

道光元年()

陆向荣修、刘彬华纂

《阳江县志》8卷

道光二年()

胡瑃再续修

《四会县志》10卷

道光三年()

吴鼎臣修

《开平县志》10卷

道光三年()

王文骧修

《开建县志》12卷

道光三年()

余翰修

《封川县志草》2卷

道光四年()

阳耀祖等增辑

《广宁县志》17卷

道光四年()

*思藻修

《东安县志》4卷

道光四年()

汪兆柯纂修

《高明县志》18卷

道光五年()

祝淮修

《恩平县志》18卷

道光五年()

杨学颜、石台修

《高要县志》21卷

道光六年()

韩际飞修、何元、彭泰来纂

《鹤山县志》12卷

道光六年()

徐香祖修

《西宁县志》12卷

(今郁南县)

道光十年()

诸豫宗修、周中孚纂

地方志书虽然属于资料性文献,但是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性资料汇集,特别是通志类的志书,纵述千年而又横及百科,对其内容的掌握,非常人所能胜任。编纂者需要对全局了如指掌,沉着应对的气度,尤其是志书的总纂,须得具有将一地地情掌握于手掌之间的大力道,只有将地情掌握得非常熟悉,考究得非常透切,才能把志书编好,否则很难挑起这副重任。因此,修志工作的开展既与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的文化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朝廷的重视,官府督导密切相关。即便如此,修志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还要取决于地方主*官员一人,是志书质量的基本保证,必须做到“久任不迁,始终其事”,否则修志工作难以持续。

道光期间肇庆府编修《肇庆府志》时,就因为总纂的调离也是插曲不断,几次搁置后又重启编修。先是知府夏修恕筹划《肇庆府志》的重修工作,设志局修志。但不久夏修恕升迁离开肇庆,修志工作便被搁置。直到道光九年(),肇庆知府珠尔杭阿再聘请*培芳续纂夏修恕的《肇庆府志》未成稿,稿成后正当准备成书印刷之时,珠尔杭阿又被调离肇庆,志稿再次搁置。道光十一年(),珠尔杭阿重回肇庆,但“时逾两载,凡夫建置、职官、选举、节孝有应增入者”,于是再复逐一补辑,直至道光十三年()《肇庆府志》才刊印成书。不难看出,主*官员的调离是道光《肇庆府志》成书时间长的主要原因。类似主*官员的调离直接导致修志搁置的还有,清光绪七年(),惠潮嘉分巡道刚毅主持《潮州府志》的续修工作,并专设修志局,但不久刚毅就调任工部尚书,《潮州府志》的续修也被终止。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志书的编纂从来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下属机构的大力配合,一旦主*官员调任,又没有相对完善的修志制度,无法为修志提供必要修志条件,势必导致修志工作的中断。“久任不迁,始终其事”,又曾经供职国史馆十多载,专业水平丰富,又是《广宁县志》的总纂,这也是*思藻为何能去而复回三任广宁县令之重要依据了。

而当时在广宁上任过的县太爷去而复回并非巧合,先是马士龙调离广宁后任德庆知州,编修《肇庆府志》时为采辑之一,其次*思藻和柏中照两位知县去而复回,他们回任时间与《肇庆府志》重启编修时间相乎,这样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在围绕着“上宪饬修郡志”这一诏令的。*思藻最后一次任广宁知县,接任的就是柏中照。

虽然*思藻这次主修的《广宁县志》,是在李本洁第四次主修的基础上,“宁阳志乘,自乾隆己巳(乾隆十四)李君本洁重修而后,历今且七十余载矣”,但是时隔多年,很多资料需要重新考证,严谨编修,订正讹误者以及调整排纂错乱者和矫正旧志中的缺漏。并且改变了以前县志的“祥可载,灾可从略”的模式,将一地地情实事求是地编于县志中。“皓首老儒不辞考校,青灯深夜共切修明”,编修之困难和花费的精力之大可想而知。在事无难易有志竟成下,*思藻第五次编修《广宁县志》就这样应诏而成了。

*思藻在广宁期间还有以下事件:

严窃盗除*博逐流娼禁停柩远近莫不奉令敬畏尝曰为宰者要当为地方培养元气又曰事无难易有志竟成

道光二年():

平岗铺(今古水小益、湘下一带)泷中,群众建康乐亭,绅士叶学良捐田租12石,雇专人煮茶,供过路人解渴。

道光三年():

四月至七月连雨,其中四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八、七月初三、初四均大水,民房倒塌,山崩田决,伤禾无数。

道光四年()

春夏雨水调匀,早造丰收。

七月二十夜三更左右,地震。

八月,万寿宫前一带长堤被溪水冲缺了,知县*思藻率全县绅士、商民,修筑万寿宫前的溪边长堤。

朱甸林逃命失官印沙翊清纳计筑新城

陈明波

沙翊清,湖南桑植人,蒙古族,清道光八年()举人,咸丰四年()出任广宁知县,后署潮州府知府、肇庆知府,晋道员。精通三坟五典,著有《鉴堂诗稿》等。

清朝光绪《湖南通志》:沙翊清,字鉴塘,道光乙酉拔贡,戊子顺天举人,授郴州学正,丁忧归。二十年,果勇侯杨芳督师广东,闻其才、延入幕,筹画多奇中,芳甚倚任之。咸丰二年秋粤寇围长沙,以城守功授广宁知县,县经乱,凋敝日甚、盗贼蜂起,民无安居,翊清至,修葺城垣、缮兵械、储糇粮。数月部署略定而贼大至,昼夜环攻不休,翊清率众堵击、随机策应,贼不能犯、解去,是冬再围城,复击却之。七年剿平怀宁土寇,擢南澳厅同知,九年升知府,署潮州府,旋调肇庆,晋道员。同治五年卒,年七十一。翊清性笃孝,少禀父训、通贯坟籍,尤究心程朱之学,言动粹然、一出于正。书法苍健似颜真卿,所在求索无虚日。明察有干力、善治盗,然持法宽简、利爱及民,故在郡日人以方之寇恂、卓茂云。这里的寇恂、卓茂是指汉朝的开国名将,寇恂(?-36年),字子翼,汉族,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东汉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卓茂(?―28年),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汉朝大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

沙翊清中举后,原来任湖南郴州学正(即现宣传部长),因“丁忧“(古时*府官员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称之为丁忧)在家,正遇太平*攻打长沙,协助守城有功,调任广宁知县,或许是上头见他有作战经验,调来广宁这个多事之地。

沙翊清于咸丰六年()起任广宁知县,由于各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广宁正处在多事之秋。

史载:道光二十九年()六月,本县“拜上帝会”(洪秀全起事之前的组织)首领温大货五(一作温大贺)起事,先后两次攻打德庆县云楼村失败。第二年的九月,温部占领高要县岭村。

咸丰元年()温大货五分兵出击,主力攻怀集,怀集清*守备官战死。另一部份攻四会,四会清*城守把总潘友杰亦战死。后转战到广西贺县被两广官*夹击,温大货五战败被擒。同年六月,太平*石达开部路过广宁,被击退。

咸丰六年(),沙翊清上任时广宁因战乱,为自保各乡已有团练组织。广宁《永言堂冯氏族谱》卷五《应南行谊》记载:“咸丰初年,外匪纷乱……,捐资因练十三乡乡勇,以为御侮计……”而广宁人好武剽悍,广宁的乡勇悍勇能战也是出名的,而县城周围的十三个乡公约的团练更是著名,公约原址在现在的*坪冯氏祠堂。十三乡所辖范围大致今官步、巷口至都巷坪,南街周边至榜垌一带。十三乡团勇是靠各村各户捐资来训练乡勇的,治安恶化时乡勇就脱产巡逻,守望相助,保境安民,无事时就解散回家。后来几次守住县城南街就是这些乡勇。

据《广宁乡土志》载:咸丰四年(),广宁爆发以林升、杨宠为首的天地会起义,由于以红布包头,史称“红头之乱”。林升、杨宠等联合清远以练四虎为首,四会县以罗西为首的红巾*,计有三四百人,在江屯圩举事,集结大量人马攻城,顿时声势浩荡,吓得守城千总(领兵之官)王胜彪弃城逃逸,继而知县朱甸林以及教谕等各官也不得不逃。红巾*占领县城后,林升、杨宠自称为“左右元帅”,冯炳祥为大将*,钟茂、钟韫为先锋,以附城的林氏宗祠为大营,声威震撼全县。但因红巾*纪律较差,天天搜刮钱财,抢夺妇女,分赃不均以致内讧,出现混乱。县中绅士陈绍熹、何瑞图等人乘此机会,极力劝谕朱甸林出面收复城池。这时朱甸林藏匿于城南*坪乡泮里村的山寨土堡里,他与陈绍熹等人密谋后,即派里仁村富绅冯应南为首,联合附近各乡武装力量,并派遣说客,至红巾*大营,利用威迫利诱手段,挟制林升“反正”,林升受骗上当,主动撤出,冯应南率乡众数千人重新占据县城,并迎接朱甸林回城驻于文治书院。朱甸林以冯应南所招南门十三乡的人马为护卫,纠集各乡壮勇,即向红巾*进攻,杀红巾*数百人。十多天后,四会县红巾*首领罗西率众数千由清远赶来,冯应南督十三乡壮勇抵御,双方于*盆寨一带相遇。恰逢下雨,红巾*五百斤重的大炮被雨淋湿,发炮不响,执旗者又中枪弹身亡,大旗一倒,众皆惊乱,加上山路狭窄溜滑,红巾*对地势又不熟悉,撤退时拥挤倒跌不已,众*竟误以是中弹而倒跌,队伍更加混乱不堪,被追斩不少。红巾*锐气大挫,林升、杨宠也同时遭诛。广宁的红巾*起义就这样失败了。而知县朱甸林在逃跑时慌失失中竟然把官印丢失了,回城后出重金悬赏找寻,后来在江谷一个姓曾的人手中赎回,拿回大印后,这个朱甸林竟然把印上的字磨去一些,说是以防丢失期间有人盖了可以区别,所以后来的广宁县令大印盖后字是有残缺的。

沙翊清到任后,依靠乡村士绅,充分发挥团练乡勇的作用,听取当时县团练局绅陈应星之计:“修葺城垣、缮兵械、储糇粮。”

陈应星,《广宁县志》上这样记载:陈应星(生卒年不详),今南街护国村人。自小好学,聪敏机智,精于书法,有笔走龙蛇之誉。咸丰八年()充当县团练局绅,遇陈金缸起义*围攻县城,暗凿地道,埋上火药数万斤,志在必破。应星献计预筑内城死守,后得援兵解围。

广宁《陈氏天德祖族谱》∶

庚彦公传(十六世)

庚彦公讳应星号祥轩又号梦庚,凤珍公长子也。凤珍公持家俭,课子严。公性颖异,体父志,以廪生举咸丰辛酉考廉,干局轶伦能文章,书法尤秀,挺初公之为诸生也,具经世略。咸丰甲寅,红匪陷城,公以克復功议叙训导。丁巳戊午,发逆围城,筹饷调兵保卫乡邑,公独任其劳。当围急时,公闻欧太宜人病笃,突围奔侍汤药,不幸太宜人殁,县主沙台度*务非公不办,固请公出纆绖从戎,削平大难,忠孝大节炳然在人耳目,其详俟载邑乘厥后,光绪乙亥以平河匪功,何观察镜海保公知县,遇缺选用。盖公之居乡事业,邑父老到今受赐,无不惜斯人不得一出以大展其才者,他如禀除木枚陋规,倡修文昌庙,皆公之余绪尔。邑公事官绅咸倚公为重者数十年。殁后,所就家人产寥寥,有尤有守论者,遂惊为真孝廉云。

上文中“禀除木枚陋规”是指以前广宁逢科举县试,县里的差役拿着差票(任务单)下乡,找乡里殷实读书人家充当闱差(指办理有关科举考试事务的差事)名为“点木枚”。凡是不愿意当差的一定要出钱赎身,闹得怨声载道,后来由江屯人龚经贤提议,与陈应星召集县内各士绅集资生息,把利息拨给县里作为闱差公费,永远除去“木枚”这个陋规之害。

沙翊清听从陈应星的建议,“修葺城垣、缮兵械、储糇粮”。果然“数月部署略定而贼大至,昼夜环攻不休”。这一次是大名鼎鼎的陈金缸义*。

陈金缸,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范湖镇清湖村人,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极大鼓舞了广东各地的天地会。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由首领陈金缸等人率领下,在三水范湖镇竖旗起义,后聚众数万人盘踞怀集境内(怀集当年属广西)。咸丰十一年(),陈金缸率领起义*攻克广东怀集县城,建立“大洪国”,自称“兴南王”,封郑绍忠为大元帅。接着义*乘机攻袭化州、信宜,在信宜境内大败清*,攻占了信宜县城,那时陈金缸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忙于把信宜作为首府,于是大兴土木修筑王宫,挑选宫娥美女,又搞开科取士,粉饰太平,妄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王国,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同治二年()四月清*府派大量兵力前往围剿,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形式下,陈金缸强要义*死守硬拼,义*苦战了半年之久,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早怀异志的郑绍忠极力劝说陈金缸投降清兵,遭到陈的痛斥,但他投敌意决,派心腹前往清兵*营表达降意,倒戈相向,杀陈金缸归顺清朝。

史载:咸丰七年()二月陈金缸义*以怀集县城为据点近两年时间,曾四次进攻广宁县城。

咸丰七年()陈金缸四次攻打广宁县俱打不下,第一次于咸丰七年()二月,上万人从古水大汕坑毗邻的怀集之山界蜂拥而来,被广宁乡勇沿山要隘遍筑木闸,悉力防堵不能前进退兵;同年六月再次来犯又被击退;第三次于十二月九日由水路从东乡直扑突袭县城,“仓卒闭门,登陴者皆哭,适江屯绅士江汝舟带乡勇数百人至协助守城,人心始定。”后得官*三千从排沙入蚌溪经莫坑直捣义*后方解围;最后一次于咸丰八年()九月十三日,陈金缸*一路由四会扑县城之南,一路由古水上六甲扑城之北,一路由绥江水路扑城之东,三面包抄,把南街包围起来。还在南门暗凿地道,埋下火药万斤,沙翊清立即面喻陈应星在相应位置筑起内城。十一月初四日引爆火药炸开外城多处,“城垣崩裂,砖石星飞,贼冒死前进,阻于内垣”,由于已筑起内城(这段内城在城内村的正巷处,现在还可以看到)并储备弹药,陈应星、黎东升等又率壮勇掷药煲数百(炸死不少来犯之敌的“药煲”即广宁特产土手榴弹,广宁缸瓦厂多,把火药装在药煲里,便是很好用的手榴弹),毙敌多人守住内城,坚持至援兵到来。“内外夹攻,贼大奔,沿途截杀不可胜数。贼遁回怀集,不敢复窥本境。”可见沙翊清、陈应星等人的谋略及广宁乡勇之悍勇,亦是因为早有准备,筑起内城及北楼岗新城。

至于北楼岗以及山上的城墙,杜凤治日记原版有这样的记载:“山颇似省城观音山,唯小耳,庙亦似,观音庙唯朴陋不壮观耳。夕阳在山,晚眺甚佳,颇豁积闷。广宁城如斗大,沿山而上,庙后有新城,为红匪〔洪门义*〕乱时沙鍳塘太前任〔沙翊清是杜凤治的前前前任,故称太前任〕时所筑,狭而长直到山谷处而止。盖恐贼上山,两面均修筑。贼有举动,一目了然,枪炮亦可施放。”

很多人看得戏多读得书少,总以为清朝时连皇宫大内侍卫都拿着刀枪剑戟的冷兵器,那战场作战也是用这些东西,其实从明朝起,火炮火枪已经广泛用于作战。《广宁县志》:顺治元年()县令贺震新铸大炮十座。这就说明广宁人在沙翊清守城之前二百年已经用大炮守城了。

广宁“三柳”

余应鸿

清朝末期,王柳渔、张柳桥、饶柳夫三人都接连在广宁任过知县。因三人名号中都同一个柳字,所以,广东官场有“广宁三柳”之说。“

王柳渔:咸丰十一年();即王炘,顺天永清人,学历举人

张柳桥:同治四年();即张希京,江西南丰人,进士学历

饶柳夫:同治七年();即饶继惠,湖南临湘人,壬戌进士

其中同治五年()广宁知县为杜凤治,其原版日记中多提及以上三人,特将“三柳知县”任职广宁期间的小故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命案未验未报,王柳渔留下“苏州屎”

王柳渔,姓王名炘,号柳渔,顺天永清人,学历举人,咸丰十一年()

至同治四年()任广宁知县,前任沙翊清,接任张柳桥。

“苏州屎”,粤语中的俚语,意思是指别人留下来的麻烦事或手尾。王柳渔的“苏州屎”缘起一桩历经广宁三任知县,历时两载多的陈年旧案。

案发于同治四年(),广宁石狗人(当时石狗归广宁)罗亚水为争家传戥称,杀死堂叔祖罗天佑、罗天申和长辈罗绍勋三命。该案的最初接案人为当任知县王柳渔,当时王知县即往石狗验尸,竟遭死者罗天佑妻花氏、死者罗紹勋妻潘氏及死者罗天佑四子罗亚启“拦验”,则不让验尸,说他们“具干结,打手掌(按手印)”“情甘领尸”回去。他们称:“罗亚水杀死三人后即行逃走,大众追拿,赶至高要地方,畏罪恐获,凫海身死。”最后他们自行了结此案,“凶犯既毙,情甘罢讼”,意思是说这三条命案由于凶手自毙,我们受害者家属也不追究了,所以县官大人就不必验尸了。鉴于此,王柳渔知县于此案“未验未报”,死者家属“拦验”时称凶犯“凫海身死”,王柳渔也“未查勘尸身”,任由死者家属自行摆平,自行处理了事。谁知,这“三尸命案”就因“未验未报”埋下了“伏笔”有了“手尾”,以致知道案情的王柳渔知县因此留下了一坨“苏州屎”。

王柳渔知县对这桩重大的“三尸命案”,“未验未报”,不立案,不查案,不审案,不判案,处于为官不作为状态。以致这明显的“私了”“和息”案件不断发酵,不断反复,到了王柳渔卸任由新任知县张柳桥接任时,此案的当事人就发起了“翻供”。没有详细资料记述这“三尸命案“的当事人是如何“翻供”,但是张柳桥知县接“翻供”案后,判案时用了“语多笼统”的概述,张知县并将罗耀南、罗耀辉交押的“凶犯”,“径予因病存保”。案情云谲波诡,多了个罗耀南、罗耀辉,而“两罗”交押的凶犯还另有其人,张柳桥知县又准该凶犯因病保释,这就更加复杂离奇了。所以,这命案在张柳桥任上也是“悬而未结”。

由于案发时王柳渔知县“未验未报”,接任知县张柳桥也“悬而未结”,两年后,该案像足球一样踢到了张柳桥的接任知县杜凤治手上。

对于这“烫手山芋”,杜知县于同治六年()六月初一、初十两度升堂审理,力图将这“陈年老案”查个水落石出,弄清来龙去脉,秉公断案。而众幕僚以下的三点意见左右了他:一是王柳渔于本案“未验未报”,对事主具结凶手罗亚水凫水身亡,也未查勘尸身,没有立案、查案、审案、判案,纵是失职,是他留下了“苏州屎”;二是前任张柳桥于本案“语多笼统”,做派暧昧,像是故意将案情复杂化,所以不要淌这趟浑水;三是真的审理清楚了,上头问责起来,也会陷于得失前任,得失同僚、下属,不利于相处,不利于开展工作,不利升迁,不利于人脉关系的局面(因案属“私了”“和息”,凶手给死者家属罗花氏、罗潘氏、罗亚启等二百余银了结,衙门官吏、衙役各花费了数百金)。经过一番认真权衡,杜凤治知县六月初十最后结案时,将此案相关而关押的当事人、线人、绅士等一并开释,既往不咎,草草了结了这旷日已久的“三尸命案”。至此,这桩重大的“三尸命案”,从王柳渔的“未验未报”到张柳桥的“语多笼统”再到杜凤治的“糊涂结案”,历时两年多,历经三任知县后,终于画上了句号,也就是说,王柳渔知县留下的“苏州屎”也终于有了个了结。

催征“钱谷”,张柳桥怒收神主牌

张柳桥,本名希京,号柳桥,江西南丰人,进士学历,同治四年()至同治六年()任广宁知县,前任王柳渔,接任杜凤治。

张柳桥任职韶州(今韶关)时,曾主修《曲江县志》。现存的江西南丰张希京故居府官巷里的“大夫第”“太守第”和“分转第”是张希京任职广东乳源、广东韶关时所建造。其中“大夫第”建筑面积平方米,“太守第”建筑面积平方米,均为当地著名的明清特色建筑群,省级保护文物单位。

我们先说说这个“钱谷”,知县作为一县父母官,其职责于《清朝通典》里有“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民、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概而言之,当时知县的主要职责就是“钱谷”“刑名”“教化”和“治安”四大任务。

所谓“钱谷”,就是在编审*册(户口簿)、鱼鳞图册(土地册)基础上,按《赋役全书》所列“赋役原额”,催征的钱粮赋役。说白了就是为朝廷筹募的粮饷,确保地方财*收入,相当于现时县*府要完成的上级*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这是知县最重要的,也是考核最严格的职责之一。

这上头的“钱谷”任务非同小可,完成不了那可是要掉乌纱帽的。古往今来,官宦中有因完成不了“钱谷”而被革职或明升暗降的平调,也有现代版的“你搞吾掂,我搞掂你”(你完成不了指标,我就撤你的职)。张知县“亚力山大”,将催征钱谷作为县衙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落实,亲自带领相关人员走基层下乡催征钱谷,真正做到“皆躬亲厥职而勤理”。

这天,张柳桥在宾坑催粮,正为中村的钱谷缴交进度严重滞后而烦恼,眼看上头的期限快到,但这中村……他怒不可遏。不经意间步履蹒跚走进了中村陈氏宗祠,这是宾坑一带最大家族的祠堂。富丽堂皇的祠堂供案上供奉的神主牌一层层密密麻麻,香火鼎盛。苦于“钱谷”催征无计可施的张知县,突发奇想,萌生出一个可恶的念头,这绅民宗族传统观念极强,封建意识浓烈,何不将这些陈氏后裔供奉的写着祖先名号供祭奠的神主牌收起来,让绅民交齐“钱谷”才可领回神主牌呢?张知县着令手下将陈氏宗祠里的神主牌统统收了起来,集中县衙存放,并告示于民,谁家按时足额交了“钱谷”就可以到县衙领回祖先神主牌。接任知县杜凤治在同治五年()丙寅年十月廿九日日记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张柳桥为催粮将人家木主锁来押在羁所,予查得即时发放招人来领……”

生人的“钱谷”,拿死人的神主牌说事,这作派,看来是这来自江西南丰的举人张知县的黔驴之技了。那么,是否收了这神主牌,绅民就乖乖地来交粮呢?不是。接任知县杜凤治同治六年()丁卯年十月廿一日的日记就记述了当时被收神主牌的绅民们的态度:“……先至中村,村中唯陈姓最繁,有前后两祠堂,同姓不宗在后者,予以亲往,各家亦到,见神龛无木主,询知即张柳桥锁神主牌之家,予一接即令来领将牌交捕厅,闻尚在捕厅处,不肖子孙宁不纳粮不要祖宗矣,伊盖恐领神主时将他押追也……”

其实,绅民们也确实无粮可交了。连年来,先有广东天地会起事,后有太平天国起义,战祸连连,加之旱、涝、病、虫,农事歉收是常事,又有各种不堪负重的税赋“苛*猛于虎”,一年的收成也所剩无几了,真的是到了“挂起禾镰无米煮”了,官府催征,咄咄逼人,以钱谷到捕厅领神主牌,也难怪“伊盖恐领神主时将他押追也。”

这张柳桥知县任职广宁四年也没有什么得民心的*绩,于同治五年()调署。这几年,特别是催征钱谷一事,接任的杜凤治知县是这样记录的:“因近日柳桥犹在县署,自交印后夜夜有人爬墙作窃,并闻有持刀者。傍晚张岳村来为予言之,柳桥来亦自言,故嘱岳村严查,而自亦去。柳桥催粮严酷,不得民心。且有满载而归之言,故觊觎之。并闻此贼非自外来人,乃伊署中有脚勾引来者,但伊既来说,予不能不整顿耳。”卸任知县张柳桥也曾向执*知县杜凤治诉苦:“为夜之有贼,后知非贼,以恨故掷石与我耳。”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催粮严酷,以收神主牌胁迫,人神共愤,离任之际,人们以石块、利刃相送。这一来,你或许悟得:为什么有人走到横街窄巷,头顶会无端端掉个花盆下来。

轻民税赋,饶柳夫屯米减地丁

饶柳夫,名继惠,号柳夫,湖南临湘人,咸丰二年()壬子举人;同治元年()壬戌科进士;同治七年()任广宁知县,前任杜凤治,接任谢树棠。

何为“地丁”?清朝的“人头税”,时称“丁银”,即按人口数量交纳给朝廷的人头税金。每年按人口增长幅度而递增“地丁”指标,这是朝廷额定的经济指标,是雷打不动的硬任务。不过,现在很时尚的一句话:“上有*策,下有对策。”当时就很管用。地方*府坚决完成“地丁”任务,,唯一出路就是向纳税人开刀,按朝廷下达的指标,加码向绅民开征。据曾于同治和光绪年间当了两任南海知县的杜凤治在日记里透露,朝廷给南海的“地丁”任务是每年丁银4万两,但地方官员实际征收多达15万两,多收部份都给南海知县和广州知府瓜分掉了。

据资料得知,当年清*府给广宁的地丁任务是每年两,而广宁地方*府却以任务数的1.8倍比例在全县征收,多征部份也是肥了县衙的“小钱库”和一班官吏的腰包。

当年广宁地方财*年年亏损,其中税赋正项无亏,而税羡(其他税种)年亏空三千余银,亏空者多用于应酬接待。在这般经济境况下,饶柳夫知县大胆提出要减少县衙、官吏的灰色收入,减轻绅民税赋,明确减征地丁税。并提出屯米,加强国粮储备,确保国家储粮足以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突发事变的粮食需要。这就是当年饶知县从安抚民心,轻民税赋和加强国家粮食储备两个层面提出的屯米和减征地丁税赋。

我们且看杜凤治日记里的一段话:“……此地(指广宁)一为贼匪太多,沿河没出靡定,捉之即逃,不捉复聚,日常轻则索竹木排费,继则大施抢掳石简、江积,华溪(曾灼先,杜凤治前任知县)现已请郑镇安勇派江总爷来大办,稍安静矣。二为绅士近城之数举人及数滥生员无事不思把持,近则不逊远之即怨,最难调剂。三则米羡减去二千余金,饶柳夫又减地丁及屯米,真大荒唐,每年入不敷出,缘以广宁为美缺上司同寅各应酬均加倍,一年实须赔四千金。四则……询华溪云正项银米尚无亏(“地丁”亦收七千余两),唯亏空税羡三千余金,广宁历任亏短税羡,任任皆然……”

没有资料显示饶柳夫“屯米减地丁”的献策如何实施,效果怎样,或者戳到了官吏们的痛处,遭非议而胎死腹中。但作为一届父母官,他毕竟提出了“屯米减地丁”的主张。

清同治九年广宁县县试

欧家唐

古时读书人先取得生员资格才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科举考试,而县试为童试考试中的第一阶段。童试是预备考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是八十岁或者十八岁一概称之为“童生”。考试童生经过县试淘汰,按每县人数选拔参加上一级在道府肇庆考的府试再淘汰,再参加同在道府的院试,最后才能成为俗称秀才的生员。取得生员资格的童生即视为有功名的人了。

杜凤治,浙江山阴人。同治年间曾两次任广宁县令,由于自小受到“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灌输,他读书勤奋聪慧过人,苦读多年后,终于学有所成,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取得了甲辰科恩科举人。

清同治五年()年和同治九年(),杜凤治两次任广东广宁县知县。任职期间,他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同治九年()他主持的广宁县的一次“童生”县试。

这一年的县试全县报名者有八百四十五人,比往年的千余人少,原因是这年竹子的价格下跌得厉害。因为参加考试的童生是要交买卷费的,四乡的童生还要预备在县城食宿的开支。以往竹子价每万斤得值五十余两或四十余两,去年还有三十余两,今年突然减到二十余两,广宁人多是靠竹子来营生,为主要收入来源。参加考试的童生绝大多数是没有把握能考上,是带着搏一搏或者是取经验来参加考试的,当经济不好,收入不多时,这部分人当然就少了。

这一年的县试,由时任县令杜凤治主持,儒学署教谕韩词臣监考。天一亮,所有考生集中在县衙仪门外点名,然后进入考场。考场在学宫里,则现在县*府大楼那地方。主考县令坐大堂出题,分“已冠题”和“未冠题”。“已冠”指二十岁以上。

已冠首题:三中庸。次题:年下文已七十矣。

未冠首题:再。次题:至下文则行矣。

全部题:赋得柳往雪来,得来字五言六词。又默《圣谕广训》。

三出自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三指其中之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

年出自已七十矣,《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再出自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至出自则行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赋得柳往雪来,出自《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赋得:诗赋题指定限定的题目。

考试题目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字,考生要以此作文或诗词歌赋,不饱读诗书者便会脱题。而《圣谕广训》则是雍正二年()出版的官修典籍,清朝时期的国教。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源于清朝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继位后加以推衍解释。清*府在各地推行宣讲,并定为考试内容。这场考试,直到三更收卷,有二十几人未能交卷。

二十七日出正场考榜:

正场前二十名

莫子珍薛庚颺叶连湖林乐怀陈启瑶周汝镛李茂青

陈应熹(十六岁)江青才欧阳矩显陈应芬周学熊成俊英

范巨棠杨桐芳*毓华(十三岁)罗得安欧维新(十八岁)

江汝文李培荣

接下来的排名是

*荫槐陈应运李兆霖卢璋杨承惠何应清陈应城刘子涣陈鑑明林国才欧其镛严云池陈应光冯仲男卢良猷纪文炳王源禺谭开运江观国李炳文程儒琮陈连彬罗经元莫桂芬王其陈家兰梁成河梁正奇吴子玫陈应泰罗凤池杨棣芳

十一月初一,县试初复开考,初试淘汰四百人,这次初复四百四十四人,另加补考二十九人。县试考试,如有特殊原因未能参加前面的试,经主考县令批准,是可以参加后面各试的。这次初复,初试的前五十名进入县衙即现在北楼宾馆之内,称之为“内场”,进入前五十名者绝大部分会送参加府、院试的。

外场书题:五羊之皮食牛

经题:离为雉,诗斩蛟得周字。

补考书题:有是哉,次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诗题:杜甫诗《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得冬字。

五羊之皮食牛,出自《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离为雉,出自《韩诗章句》离为雉。

斩蛟得周字,出自《晋书.周处传》,晋周处在长桥下斩蛟。

有是哉,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这是孔子对颜回所说的话。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刺绣五纹添弱线得冬字:杜甫诗《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内场书题:虎豺之鞟犹犬

经题:震为龙,诗驱鳄,得韩字。

虎豺之鞟犹犬,《论语》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震为龙,《易经》:“震为龙,坎为云、为雨。兑为泽,震坎相生,云从龙,象兑来冲克,龙飞腾象,主有龙阵摧屋,然事亦非常见,下故取象于蛇。”

驱鳄,《新唐书.韩愈传》。

初二日二复。

先考孝经、性理,这个试奉圣旨必须考的,如果考生没有考这孝经、性理,以后的考试是不能再参加的。

孝经题: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性理题: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最后还有诗题:合浦珠还,得尝字。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孝经》里的两句警世名言: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认为做人的四个目标: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合浦珠还,得尝字,《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

初三日,二复有一童生杨显祖呈禀,说初二日患病未到,叩请补试性理论,批准初四来署复试。

初四日,杨显祖一早到,主考县令杜凤治让他坐在关帝厅,出题为一孝经一性理。

书诗题:一阳初动时,得时字。

一阳初动时,元王惟一《道法心传·一阳下手》曰:“下手工夫在一阳,一阳初动合玄*;先天一炁从中得,炼就金丹是药王。”

初五日,午刻出初复榜:

复榜前二十名:

谭淦(由二图三十六名拔起)薛赓颺莫子珍周宜贞(二图廿四名)

江清才*毓华欧维新冯蓉兆(六图三十五名)陈应熹

程烈传(三图廿七名)周学熊(十一名)陈启瑶

陈调元(二图三十七)江汝文陈应林(六图十八名)邵伯棠(三图四十一)欧阳钜显罗恭荣(四图五名)林乐怀陈玉铭(二图卅二)

这里的“图”是指初试放榜以五十人为一批,前五十名则为头图,第五十名至一百名为二图,如此类推。

头图里后五名:严士霖(八十九岁)谭秀芳(八十岁)黎兆瑛(八十一岁)祝秀良(七十一岁)周宜显(六十六岁)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童生。

初六日三复,又淘汰了一批,实到童生二百四十九人,又补考七人。

大堂外书题:赤尔何如至异乎三子者之撰。

赤尔何如至异乎三子者之撰,出自《论语.先进》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堂内书题(一图人):孟施舍之所养勇也至未知其孰贤。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至未知其孰贤:出自《孟子》之《公孙丑上》。

赋:九十九坑赋以迷人九十九条坑为韵。

广宁县北五十里有圆岭山,多坑凡九十有九,坑坑相似,失道必三日乃出。

采笋者一一识其处,称曰迷坑。山歌曰:莫采广宁圆岭笋,迷人九十九条坑。其山横五十五里。

诗赋:得五老图,得五字五言五韵,用尧时五老游河事也。

得五老图,《龙鱼河图》: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

补考二日次题:昔者辤以疾来者犹可追。

诗赋:与初复同一杜甫诗:得吹葭六管动飞灰。得冬字五言六韵。

昔者辤以疾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

得吹葭六管动飞灰:冬至过后,极阴终结,阳气开始上升,怎么识别呢?古人借用定音律的六个管子,里面装上葭莩灰,等到冬至那天打开第一个管子,由于阳气开始上升,阳气就把葭莩灰冲得飘起来,这样就知道了节气。

初七日出三复孝经性理论场榜。

前二十名。

薛赓颺莫子珍谭淦江汝文江清才欧维新周学熊欧阳钜显*毓华周宜贞陈应熹林乐怀程儒琮程烈传冯蓉兆李茂青罗得安杨桐芳成俊英*荫槐

这时,外间传闻四会有两人,高要有一人在考场内作枪手,比如那个谭淦,才十几岁,亦未听说过是读书出众者,初复由二图三十六名突然二复提升至头图第一名,三复头图第三名。主考县令马上出告示令诸童生如见有枪手即时捆送,必为严办。

初九日四复,考生一百五十余人。

通场书题:克己復礼。诗:读书松竹林得林字。韩诗上句:出宰山水县。

歌行古体:渭川千亩与千户侯等。

杂诗:大夫松君子竹尚书杏宰相槐高士梅先生柳孝子桔故侯瓜。不拘体韵,能作全者免其作文,不能作亦听其便。

克己復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韩诗上句:出宰山水县出自《全宋诗》:闻君出宰山水县,家教所推民俗淳。田里定知耕逊畔,市廛安得讼分人。

渭川千亩与千户侯等,《史记.货殖列传》:“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十一日出四复榜,前三十名:

薛赓颺莫子珍江汝文欧维新江清才欧阳钜显

陈应熹陈宗兰周学熊冯仲昌周汝镛林乐怀

陈作琛程烈传周宜贞*毓华李茂青范巨棠

叶逢瑚程有衢冯蓉兆程儒琛*荫槐陈玉铭

卢良猷陈启瑶杨承猷陈应达李炳文罗得安

十二日五复,一百人。按惯例,这次复试赏给考生点心,每人馒头四个。

通场书题:不惧曰不忧,诗河阳一县花花八韵。

不惧曰不忧,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四: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诗河阳一县花:晋潘岳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一县遍种桃李,传为美谈。

十四日五复出榜

欧维新莫子珍薛赓颺周学熊陈应熹江清才

欧阳钜显程烈传陈宝琨陈启瑶*毓华李茂青

江汝文冯仲昌周汝镛林乐怀*荫槐冯蓉兆

陈家兰范巨棠杨承猷邵伯棠莫德权程有衢叶廷明成俊英程光熊罗启荣周宜贞陈维琛

考至如今,欧维新在前几场一直稳守前五名,五复已经排在第一名了。

十五日,最后一次复试,共九十六人,按例这回要设酒席慰劳考生,共摆十二席。吃喝完了点名进考场。

书题:有如时雨化之者。诗:好雨知时节得知字八韵。上灯时静场收卷。

有如时雨化之者:《孟子》、《论语》:“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

好雨知时节:杜甫诗。

十六日,因为要定“案首”,主考县令杜凤治把综合考试成绩最好的前四名:欧维新、莫子珍、薛赓颺、江清才来在县衙花厅面试。案首,清代各省学*于考试后揭晓名次,称为“出案”。因此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

面试题:

欧维新:臣臣;诗鱼戏莲叶东得东字。

莫子珍:心正;诗鱼戏莲叶南得南字。

薛赓颺:如在;诗鱼戏莲叶西得西字。

江清才:水哉;诗鱼戏莲叶北得北字。

文只一小讲诗作中间对偶两韵,限半时缴卷。

鱼戏莲叶东,全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臣臣,《论语》中多次出现这个说法,意思很简单: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通俗一点来讲:君主要有个君主的样子……以此类推。

心正,《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

如在,《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水哉,《孟子.离娄下》: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小讲:明清时期八股文之“起讲”亦称“小讲”。

面试后,主考县令杜凤治与各人交谈,问及各人年龄、家境。有趣的是,考取前三名的欧维新十八岁和莫子珍四十一岁,都是圣堂坊人。这欧维新是欧钟骏之第四子。欧钟骏,号蓟州,岁贡生,圣堂上寨人,曾任增城县教谕,是当年广宁有名的读书人,他的四个儿子也甚为出色。而莫子珍年纪大,去年才娶妻,“家贫教读谋生,两兄俱故,遗孤寡仗伊养瞻,考费无出故不赴试时多年,四十一尚未青一衿也”,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古代学子和明、清秀才的常服。主考县令杜凤治几番思量后,“念莫子珍年已老大,家又贫寒思,成全其功名,又以薛赓颺不得案首恐又不进学,踌躇久久,思其功名蹭蹬,年究大于薛,文亦略胜于薛,不与案首此生休矣!”于是将莫子珍排位榜首,欧维新排第二,薛赓颺排第三。

又圣帝前默祝拈阉,亦得莫子珍,即传礼房写案发大榜。

莫子珍欧维新薛赓颺江清才欧阳钜显陈应熹程烈传江汝文周学熊李茂青林乐怀陈启瑶周汝镛*毓华

*荫槐冯仲昌陈维琛邵伯棠叶逢瑚冯蓉兆OOO

陈家兰陈宝焜李炳文范巨棠周宜芬成俊英曾春芳欧阳铨显罗恭荣梁肇龙杨承濂黎兆璜莫子衢李云阶程光熊谭秀芳卢良猷罗德安陈应尧江以熙陈调元欧阳煜张锦堂陈应达程儒琮

于是,同治九年()的广宁县童生考试在杜凤治的主持下终于完成。

记广宁的同治九年武童生县试

余应鸿

清同治九年()十一月中旬,由知县杜凤治作主考官,广宁县在县城南街举行了全县武童生考试。

童生是指参加文武第一阶段考试的所有考生,分“文童生”和“武童生”。参加考试的童生经县试、府试逐级淘汰选拔后,再参加院试,最后拔尖者成为地方生员(俗称秀才)。取得了生员资格,则被认为有了功名。

清同治九年()的武童生县试从十一月十六日开始。主持县试的主考官为知县杜凤治,副主考官为城守副千总饶在田(饶总爷),负责县城治安、缉捕的县典史张捕厅,还有数名为县试招募前来协助县试工作的武生员。

天还未亮,数十名从全县各乡赶来参加县武试的童生已经聚集在县衙门口广场。工作人员先安静局面,后由前来帮忙的武生员拿着廪保单逐个点名,核实考生身份,以防考场作弊,枪手替考。廪保,通常称“廪生”,是科举制度中生员的名目之一,是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的资格。当年广宁有十六名廪生,他们拿着点名册、核实身份的叫廪保单(俗称担保单)。点名完毕,则列队前往校场(现广宁中学对面新城左右的开阔地)。再次点名核实身份后,武童县试正式开考。当时童生共65人。饶总爷阅马箭,张捕厅马箭监射,规定武童驰马三趟,射箭九支,中靶三支以上为合格,否则被淘汰。

开考第一项为马箭。当天,细雨蒙蒙,考场湿滑,考生们望望灰暗的天空,匆忙应试。开始应考的几名考生险象环生,只是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冲劲,总算勉强过关。但是,考了不到十名,当点到一个叫张大容的考生时,由于怯场了,跑了不到两圈,马失前蹄,张考生就堕下马来,十分痛苦地捂着足踝,一瘸一瘸地退下场来。说实在的,考马箭,那可是广宁考生的弱项,是软肋。广宁是典型的山区县,人们田间劳作,上山下山,都靠人力、牛力,从不用马匹,山里人对马匹也十分生疏和稀奇,偶而有马匹路过,人们都围着看上半天。对那高头大马,山里人都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怯生。也许是“胡服骑射”的缘故吧,清皇朝可是从马上夺得的*权,马箭自然成了全国武考的必考科目,像现在的全国统一命题,那广宁考生只好勉为其难,勉强应考这十分生疏的科目。有了这个心态,加上当时细雨、地滑,尽失天时和地利,所以是很难考得好成绩的。

由于有考生堕马受伤,主考官杜知县大为扫兴,马箭童考草草收场。现场通告,十七日午后集中县衙前开考弓、刀、石、马步箭。所谓弓、刀、石、马步箭,是指开弓、舞刀、掇石、马射和步射,是清代武科考外场内容的简称。这些内容将综合考察考生的射箭本领和膂力。主考的主要项目是:

一、拉硬弓。将弓按硬度大小分三种,应试者可选择不同硬度的弓,限拉三次,每次拉满为准。

二、舞大刀。大刀分为斤、斤、80斤三号,应试者先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旋转等规定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这里说说舞大刀。按当年科考制度规定,武童生县试所选的大刀分为80斤、斤和斤三号。但如认真考究起来,那就值得商榷了。大家知道,那个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东汉末年猛将“美髯公”关云长,可谓久经沙场,武艺高强,无可匹敌,他使用的沾有青龙血的青龙偃月刀,也只不过八十二斤重量。现在让这些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武童科考也要操弄这八十几斤重武器,还要求完成什么“雪花过顶”“前后胸旋转舞花”等规定动作,这确有点不可思议了。古时候两*对仗,兵对兵,将对将,别说在颠簸不定的马背上,就算在平坦的地面上,舞动这八十多斤重的家伙砸过来,又怎么能扛得住,这时候体现的不只是什么“十八般武艺”,更是体能体力了。还有那个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倒拔垂柳力大无比的鲁智深,所使用的水磨禅杖也只不过六十二斤。所以,这参加考县试的武童生要操弄这80斤至斤重的大刀,看来是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可能只是用来练练臂力,也或者根据史料那时一市斤以.27克的度量衡进率换算出来的。那么,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82斤就是3克,相当现在的36.5市斤。这些孰真孰假,就有待后人去进一步探讨了。

三、拿石墩子。也叫“端技勇石”。石墩子最小斤,中间有提手,考生须将石墩子提到胸前。然后将石墩底部、左右各面向主考官显露,这叫“献印”,也须一次完成为准。这是高难度动作,听说常有考生把握不好用力的技巧,石墩落地砸烂脚面。

自十七日开考的拉硬弓到最后的步射一直进行到二十日,四天的考试,经过反复淘汰,从65名考生中,综合各项目考核成绩,得出了初考被录取的前20名和后20名县试武童生。并于二十一日公布了初考被录取的考生名单,二十二日,继续考步箭及舞大刀。

第一榜录取中,获第四名的考生陈应熏(南街护国村人),因在复试步箭时用力过猛,致手臂受伤,请求免舞大刀。主考官县令杜凤治,问其能否继续射箭,陈说手痛得历害,只有勉强试射,杜知县念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尚有潜质可发掘,特悬牌令他三复补射并加考默《武经》。还有那个头场考试时堕马受伤的张大容,正场未预试,监考官亦通知兵房,让他预默《武经》,让他有机会进取和发挥,或可进府试、院试,但又担心这样做难以服众,又告诉他,伤稍愈能勉强射箭末复另射数箭就可以了。厚溪童生程显杨考试成绩不错,主考官知道他是厚溪人士后,便发一硃谕给前来帮忙县试工作的武秀才陈应皋(南街护国村人),让应皋转告显杨,说他的武艺很好,有望考取功名,但要村中族人速将厚溪臭名昭著的土匪程定晚公、程亚炮缉拿送官府,否则将扣下显杨县试成绩而不送府试、院试。其实,这只是知县大人嘴上说说而已。

二十三日,发武试二复榜,公布二复榜的前三十名。

二十四日,武考三复。这时,经过头场和初复、二复已将不合格的考生淘汰。当年广宁送府试名额为四十人,所以二十三日发榜公布的前三十名都在被录取之列,只是名次之分,大家吃了定心丸,心情舒畅,喜气洋洋。主考官杜知县也兴致勃勃地到场内观看各人功夫。看到一个叫彭星铨的考生连中五箭,而且异常镇定,箭出平稳,可见功夫之扎实。但就是在弯弓搭箭时所站的位置不规范。杜主考官对他说:“在县试还不那么讲究,但到了府试这样站就不行了,一定要按规定站好位置,所以你这习惯一定要改。”;有一个叫陈应韶(南街护国村人)的考生,射箭不稳定,屡屡偏差,杜主考官纠正他说:“你拉弓时用力过猛,定力不足,所以箭就不听使唤,射不准了。”试射几次仍然如此。但该考生的刀、马、石、技、勇的成绩都比其他考生好,实地考试时还自带重于考场的大刀和石墩子表演。同来观摩武童县试的文治书院山长陈芝山静静地对杜凤治说:“陈应韶此人性格内向,怕见生人,特怕见官,临场经验不足,发挥不了真水平,但平时练习是很少不中的。”还有一考生陈子熹,年方十八,品貌端庄秀雅,稳重大方,正场考初复、二复射箭中三支、四支,三复竟中五支,主考官杜知县大悦;那在初复中因拉弓用力过猛而手臂受伤的陈应熏,正场中考中箭五支,初复又中五支,杜主考官感叹道∶“手伤不愈真无可奈何耳,年仅十七亦可爱也。”看到陈子熹、陈应熏两考生不屈不挠,奋发向上,还有想到前几天文童县试中前十八名的年仅十三岁的考生*毓华。眼前这班生龙活虎的武童考生,少年英豪,杜知县不禁感慨万千,他想到了同是十七岁的儿子桢儿却无心向学,不思进取,练武怕辛苦,此情此景,这个来自浙江绍兴府山阴县的恩科举人,不禁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二十六日,发榜武试大案录四十名。前十名年龄最大的二十六岁,最小的十八岁。陈应韶、彭星铨、陈子熹均名列前十名。所录取的四十名考生中,年龄最大的二十六岁,最小的十七岁。

至此,历时十天的广宁武童县试圆满落下了帷幕,广宁知县杜凤治自始至终作主考官在场监考。

崇尚武德,习武健身,广宁自古而有之。远的不说,就在明清时期,广宁的习武活动就已经十分活跃,遍及城乡。清代考取武举的就有陈得时(南街护国村人)、李国平、邓元桢、康元海等十数人,他们都是武功超群的武林高手。

清同治九年()广宁的武童县试,知县杜凤治亲自督办,自始至终以主考官参与其中,各方协调联动,一丝不苟。足可见,早在年前,广宁人就已经在煅造“武术之乡”这块牌匾了。

明清广宁唯一进士杨桂芳

陈宏灵

绥江,周而复始地自西往东平静地流淌着。这个在众多到任过广宁的县令眼中“穷山僻谷”“弹丸之地”的地方,就是靠着绥江与外界紧密地联系着。虽然是“穷山僻谷”“弹丸之地”,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国家重文倾向下,建立学校,兴行教化,培育人才,到了清皇朝时,这更是县令的一项明确的、制度化的*务来的。明清时的学校和科举结合的,有学校就会有科举,有科举就会有人及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儒家思想也会在这里开花结果,《广宁县乡土志》就有陈道同、李檗和杨桂芳这三位进士的记载:

陈道同,太平都人,明永乐四年()丙戌科进士,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负直谏声奏以条,陈皆切中时弊,致士后惟,静坐养性,闭户著书而已,年八十卒,人祀乡贤。

李檗,号双崖,明朝嘉靖十四年()乙未科进士,厯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正色立朝,不畏疆籞致仕,犹以扶持名教为已任,诱掖后进惟恐不及,*令南金初建义学,檗捐田租八十余石以惠多士。

广宁地处岭南百越之地范围,自秦朝统一中原后,一直隶属四会县管治,属于四会县的辖区之一,那时版图上还没有广宁这个名称的。然而广宁辖区地形复杂,*令不及,匪患多,管治困难,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多次匪患,以致朝廷派兵讨伐。为了朝廷有效的管治,嘉靖三十八年()王钫和巡按御史徐楫采纳了肇庆府知府卢璘的建议,割四会县的太平、橄榄、大圃、永义四都地设立一个新县来有效管理。因以前匪患猖狂,这个新县就取“广泛安宁”之寓意,就是现在的广宁县了。陈道同和李檗考取进士的时候,广宁还是四会县属下的辖区,而杨桂芳为清朝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那么广宁开疆建县以来唯一一位进士就非杨桂芳莫属了。

乡土志记载:杨桂芳,大迳人,生有异质,以民物为己任,同治戊辰科进士,以内阁中书改授四川石泉县知县。县仓厫向贮荞麦,易于朽霉,数年一换,责民领纳,吏乘机科扰,民不能堪。桂芳到任捐廉,设法易荞麦贮谷,积弊遂除。在任勤于抚字,严于治盗,邑邻剧治盗时肆扰,桂芳留心访缉,捕获巨匪20余名,*声卓著,大吏保奖,以直隶州升用癸酉乡试同考。调署什邡县时,前任案如山积,桂芳朝夕听断,稳数案牍为清,因劳致疾,卒于任所。亏空余金贫不能填,什邡绅民争为之捐资代补如数,其遗爱有如此者。

作为广宁开疆建县以来唯一一位进士,寥寥可数几行字这样来记载杨桂芳也显得太惜字如金了。历史在与未来相互交织和碰撞中会存在很多巧合的,同治五年()浙江山阴举人杜凤治得令上任广宁县令,其有写工作日记之习惯,在广东期间就记有《望凫行馆宦粤日记》《宁阳日记》《广宁官廨日记》和《绥江日记》等册,并与杨桂芳之间有交集,我们就以此日记为载体,从侧面再深入了解这位广宁进士杨桂芳。

日记记载:“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七;壬戌孝廉杨小岩桂芳来回拜,见之。”壬戌孝廉指的是杨桂芳为同治元年()恩科中举。再有“四人中冯、杨为壬戌郭毓麓主试门生,周友元亦是科中副车”,“副车”即是指乡试中副榜贡生。可见,杨桂芳、冯毓熊、周友元他们为同榜,都是同治元年()恩科中举的,主考官为郭毓麓(即郭祥瑞)。

同治六年()四月,由于杨桂芳、冯毓熊、周友元为同榜关系,他们之间往来也甚为密切,又因他们科举中举主考官是当时广东省布*使的郭毓麓,当年习惯自称主考者门生,如殿试者称之为“天子门生”。同治五年()杜凤治受令上任广宁县令,其间文治书院山长陈应星与新任知县杜凤治不和,在陈应星的煽动下,引出了广宁乡绅到省城广州布*署上控广宁书吏浮收的“控浮收案”,矛头直指在任县令杜凤治,以此打击杜凤治官场的地位。

“控浮收案”起因:库房书吏沈荣其兄沈大文,在森洞〔木格〕当地已是大富之家,又兼任粮站职员。在杜凤治前往森洞征粮时,沈荣提出由他们兄弟把森洞粮站的征收承包下来,清朝是严禁书吏、衙役自己携带串票到纳税人家里收税的,要求所有的纳税人都亲自到衙门缴纳赋税的。杜凤治觉得征粮之难,森洞地方又远,加上沈荣本人是县库房书吏,其兄沈大文又是森洞粮站职员就答应了。岂料沈家兄弟收粮银时要比“向章”加收一钱,即是交粮任务本来是一两,照“向章”已经是收一两八钱的,他们收一两九钱,以致浮收。经过:出于维护*权官员,保证钱粮征收的考虑,布*使郭祥瑞批示,称周友元等“籍控浮收,私自设局,把持煽惑,从中渔利”,如不严办,将会“相率效尤”,“刁风日长,抗粮之案层见叠出,于省正赋大有关碍”驳回了他们的上控;最终,“控浮收案”,以周友元、何应球、刘骥羁押南海,杨桂芳、冯毓熊遣返广宁结束。可见,官场中师生关系事小的,官场潜规则为大。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个官员到任都要做出一副开辟新气象的模样,既是为了让当地的士绅百姓觉得自己是个清官,更重要的是为了吓唬佐杂官员、书吏衙役,做出一副强龙硬压地头蛇之势。官员与他们之间既是一种冲突,又是一种合作,已达到*治平行。随着杜凤治调署四会,这里对杨桂芳的记载似乎断档了。

然而,有些东西历史是注定不会遗漏的。杜凤治同治七年()戊辰年正月十二日记记载:“举人杨桂芳差人持片来辞行赴京试,差片送之。”杨桂芳托人告诉了当时已接调令调署四会县令的杜凤治,自己就要上京参加三月份的戊辰科会试,尽管之前有一些过节,但是毕竟一起共事过,读书之人,君子也。

会试同治七年()戊辰年闰四月初一放榜,日记记载:“戊辰年闰四月初一,知会试广宁杨小岩桂芳中十二名考运实高……广东中额十五名大抵皆广州、肇庆人也……”此时的杨桂芳已经以会试第十二名的成绩一只脚踏进了紫禁城内太和殿大门了。

清朝科举京试考试是先通过了会试才能参加殿试的。会试不通过的,三年后继续问鼎,会试通过了接着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考的是名次,无非就是奔着状元、榜眼、探花去的,及第了得以授官晋爵,载入史册,就算殿试失利了也会有个“进士”功名,只是字里行间上有“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之区别,日常称呼就没什么了,都是叫“进士”,有机会被朝廷任命为官员进入仕途。杨桂芳就是这次戊辰科殿试中第名,赐同进士出身,以内阁中书。

同治九年()杜凤治得令回任广宁。十月廿九日杜凤治到任广宁的第三日,杨桂芳前来拜见。日记记载:“见询问常来城否?到局不管事否?……听其口吻似大满于仓务局之诸管事者。又言投供告近恐部中要行查……此等照例公事到京非半年不可,故以自带往为妥。”从他们之间的寒暄中可知,杨桂芳殿试回来后在仓务局管事,现投供了很快就知道候选职位了,来请教有关办进京手续的事宜。(清制,候选官员将得选缺时,按吏部规定日期报到,亲笔书写履历单,呈交吏部文选司,以待铨选,称“投供”。其亲笔书写的履历单称为“亲供”)杜凤治都逐一交代与他。过了几天后闰十月初五,日记记载:“杨小岩便衣来见,为起文详司赴京谒选事,伊戊辰中式十二名进士,三甲百数十名,内阁中书改归本班以知县钤选……”同治九年(),杨桂芳以内阁中书改授了知县缺,可到京师候选了,并请杜凤治尽快办理相关赴京公文,以免耽误进京候选行程。

闰十月廿五日记记载:“杨小岩来辞行见之,云准于初一日启行赴京候选……祖坟在江积近处,有冯姓人羡其风水佳欲谋之……”杨桂芳特来给杜凤治辞行,于下月初一日离开广宁,上京候选知县了。寒暄之中委托杜凤治留意其家族与江积冯姓人争祖坟一事,如有诉讼,请杜凤治帮忙妥善处理这些,杜凤治都一一答应。这样既显出了杜凤治身为父母官之地位,又不失怠慢杨桂芳。官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虽杜凤治已贵为县令,但是只是举人起点,而杨桂芳已经由“同进士出身”得到了官袍加身,将要上京候选进入仕途了。这里解析一下“士”与“官”的关系:其实考上进士并不是马上可以做官的,只是通过了朝廷的统一考试,获得了“士”的地位,有机会被朝廷徵辟任命为官员;而“官”就是已经得到朝廷的任命,在行驶朝廷赋予的权力了。由于仕途起点不同,位极也不一样,杨桂芳刚考取了进士,虽然现在官场人脉关系尚未丰富,但是仕途以进士为起点日后官场人脉关系肯定广。杜凤治曾经寓京十多载,官场文化熟悉得很。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一日,杨桂芳顺着绥江顺流而下离开广宁,再经水路北上京师,掣签得令四川石泉县知县。四川石泉县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州,因和陕西省石泉县重名,故民国的时候*府把四川石泉县改名现在的北川县。杨桂芳在四川石泉县期间,县粮食仓库以前是储存荞麦的。四川属于盆地地区,气候潮湿,储存的荞麦很容易发霉变质,几年需要更换一次。每次到了荞麦更换期,以往县令都强制要求百姓备款领取,加上衙门官吏又乘机从中作弊,中饱私囊,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杨桂芳在广宁时候曾是仓务局管事,仓储知识丰富,自己捐出养廉银改造粮食仓库,使之符合用来储存稻谷的标准。同时端正了衙门官吏长期以来的不正之风。对盗贼也极为严厉,石泉县与繁难的县相邻。繁难,清皇朝时版图辽阔,各地州县*务繁忙难易程度是不一的,清皇朝仿效明朝时的制度,将难易程度等级的标准简化为4个方面:冲、繁、疲、难。“地当孔道者为冲;*务纷纭者为繁;赋多逋欠者为疲;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这样区分后就不会造成委派的官员处理*务不能胜任的问题出现。与石泉县相邻就有繁难的县,民刁俗悍,盗匪经常肆行窜扰,无恶不作,造成命盗案居高不下,杨桂芳留心访查、缉拿、捕获大盗20多名,加上勤*爱民,很快名声大著,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同时又得到直隶州官员的保荐,癸酉乡试时升用直隶州同考。

同治十二年()杨桂芳因*绩有功调署四川什邡县。前任知县离任时剩下很多案件没有处理完。他自朝至晚,逐一审断,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把前任知县积压下来的案件清理完毕。由于衙门事情太多,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最后死于什邡的官舍中。他勤*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任期间亏空国库多两,没法填补,因为清朝法律有规定州县长官如有帐目不清、亏空公款,一律都要填赔,数目多的要革职罢官,直到抄没家产。但是斯人已去,为让杨桂芳留清名于当地,什邡县里的乡绅士民都争着为他捐献,替他填补了亏空的国库。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每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逐都不一样的。与杨桂芳同时乡试中举的冯毓熊、周友元两人都没有外出为官,只是在衙门内任职佐杂官员、训导这些工作。或许是“穷山僻谷”的山区文化影响,或许是官场的关系的阻碍,这里就不作猜测了。历史给了我们事实的记载,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至于千里为官的杨桂芳是非功过就等读者去体会了。

硬颈知县袁祖安

余应鸿

袁祖安,号敦齐,江苏如皋市人,同治元年()壬戌科三甲18名进士。同治十年()任广宁知县,后官至广东钦州散州从五品知州。光绪四年(),编印活字排印本《三朝北盟会编》。

《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袁祖安编印了这本内容十分丰富的史学文献的活字排印本。

袁祖安的书法也十分了得,功底深厚。他室名窥园,与张坤、王炳如、吴宝恕、郑菼、张之堂、刘宝烛、喻增伟等十六位书法名家并称“清代十六书法家”,他们的书法四屏,在北京百衲拍卖会上以每平尺元——00元起拍。

袁祖安的故居:江苏省如皋市,如城东南隅,有条大名鼎鼎的宋代古巷——集贤里(现名冒家巷)。集贤里民居得名于北宋年间,王氏一门居于此,连中进士、状元,乡人引以为荣,名其里为“集贤里”,有“金龟压纽,代产伟人”之称。现存明代建筑群4户45间,此建筑群于6年6月5日江苏省*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集贤里走出来的名人:王氏一门四进士,一状元,其中王惟熙,破案高手,秉公执法,后任大理寺少卿兼光禄寺少卿,尚中阁封口外卿;王观,惟熙之子,进士,著名词人,一代文豪;王觌,历任润刑推官,颖昌府签字判官,太仆寺丞、太常寺御史,右谏议大夫,开户新侍郎,御史中函,翰林学士,有《王龙图文集》50卷、《谏疏》30卷、《奏议》30卷、《内制》30卷等著作存世。王俊乂,宋宣和元年(),被宋徽宗擢为状元,授国子博士、太子博士、右司员外郎。

还有王氏一门后人进士王咸义、王岐、王正纲,清戴联奎尚书,清袁祖安进士,还有那世人耳熟能详的冒辟疆、董少宛等一代名人也是从“金龟压纽,代产伟人”的古巷走出来的。

同治十年()任广宁知县,后任广东钦州散州知州的袁祖安就岀自于这北宋年间冠盖如云、车马相属的知名古巷。

袁知州府就在冒家巷坐西朝东第七个大门口,为“袁祖安府”。现存朝东大门3间,朝南敞厅、堂屋及朝西厢屋共9间,合计共12间。堂屋及敞厅均为木柱,扣马梁、重檐,堂屋上梁有元宝托方,为晚明期建筑,室内铺磨方青砖,成菱形排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这个同治十年()任广宁知县的袁祖安,又为什么有“硬颈知县”的说法呢?这要从他就任广宁知县前,拒不到任潮阳知县,并当面顶撞中堂大人,大闹总督府一事说起。

袁祖安以脾气倔强,办事果敢而著称。那是同治九年()年底,两广总督分派袁祖安出任潮阳知县。这总督来头可大了,他的全名叫赫那拉﹒瑞麟(~),字澄泉,叶赫那拉氏,满州正蓝旗人,清朝大臣。历任太常寺少卿、内阁学士、礼部仕郎、*机大臣、户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两广总督、文渊大学士,文生员出身,咸丰三年()入直*机。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吴棠,担任两广总督,一任就是九年。同治十三年()卒,追赠太子太保,溢文庄。如此大有来头的堂堂中堂大人,小小的知县竟当面顶撞,这袁祖安真是吃了豹子胆不成?

袁祖安得知自己由原派往海南琼山而改任潮阳知县时,心中大为不悦,坚持不去潮阳任职,并在总督府与中堂大人当面论理。他先请求总督大人不要将他派往潮阳,并力陈缘由。他说,潮阳地处潮汕平原,地域辽阔,人脉关系复杂,自己才疏学浅,才力不足,恐难驯服那里刁悍的民性,大局不稳,经济也难以掌控,当不好这父母官,下对不起当地的父老乡亲,上有愧于中堂大人栽培多年……没等袁祖安说完,这瑞麟当下就发火了,说:“我就是要派个才力不足的人去,有能力的就不会派去潮阳!”袁祖安跪地不起,苦苦恳求不去潮阳履职。中堂大人更为光火,指着袁祖安大声说:“你不去潮阳,我送你回家!”袁祖安也大声回答:“送卑职回家,亦是中堂大人恩典!”随即站了起来,端坐于瑞麟侧旁,继续与中堂大人争辩。

袁“硬颈”坚持己见,大声为自己不任潮阳知县而辩解,不退不让,与中堂大人争吵得面红耳赤,真让在座的大小官员为这“硬颈知县”捏了一把汗。要知道一个小小的知县这样当面顶撞堂堂的中堂大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啊!弄不好小则降级使用,大则削职为民,甚至会“好大镬”。好在大家及时醒悟过来,急忙出面圆场。这个劝袁祖安不要再“硬颈”了,有事好商量;那个小心翼翼地启禀中堂大人:“可否酌情相调,照顾袁知县的情绪,按实际可能,再作妥善安排。”大家好说歹说,两头安抚。最后,瑞麟,这个历任仕郎、尚书、大臣等朝廷要职的大学士也下了火,答应“硬颈知县”不再派他任职潮阳。这样,“硬颈知县”大闹总督府终于停息了,袁祖安“硬颈知县”之名就不胫而走了。“袁祖安大闹总督衙门”是当时广东官场一大新闻,更是成为同僚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事儿就是当年一官员从省里来广宁办事时,时任县令杜凤治在招待他的晚酌时说出来的,杜凤治记在日记里的。

同治十年()二月,原任广宁知县杜凤治急调南海任职,袁祖安接任广宁知县,至此,“硬颈知县”袁祖安终于得偿所愿,不去潮阳而来到了较为富庶,并且民风淳朴的当时视为广东肥缺的山区县广宁,一干就是一年多。

广宁从嘉靖开疆建县开始到宣统年间八九十个知县、县令中,只有十来个具有进士学历,袁祖安便是其中一个,当时能调任广宁这肥缺,与他的高学历不无关系。

广宁同治年间几任县令的考证

陈兆卓

《广宁县志》年版中,清朝从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十一年()任广宁县令者只有三人,王炘、杜凤治、江琛。

查杜凤治日记原版,由于杜凤治在这段时期两任广宁,上任卸任都有交接者,在任上处理官司或其他事情也有涉及到前前任,故可得知以下更迭表: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时间

王炘(王柳渔)

顺天永清

举人

咸丰十一年()

张希京(张柳桥)

江西南丰

进士

同治四年()

杜凤治(杜后山)

浙江山阴

举人

同治六年()

饶继惠(饶柳夫)

湖南临湘

进士

同治七年()

谢树棠(谢蕖舟)

广西临桂

进士

同治八年()

曾灼先(曾华溪)

福建古田

举人

同治九年()

杜凤治(杜后山)

浙江山阴

举人

同治九年()

袁祖安(袁敦齐)

江苏如皋

进士

同治十年()

江琛

福建永福

举人

同治十一年()

王炘,号柳渔,由于在他任上有石狗罗氏家族命案官司。先是告官,后家族又要求内私了处理,再后家族又反悔,反反复复,经接任张希京,再到杜凤治手中才结案。杜凤治在日记里有记,而杜凤治首任广宁,是从张希京手上接过大印的,所以这三任县令从王炘到张希京再到杜凤治,这顺序是可以肯定的。

张希京,号柳桥,江西南丰人。现在江西南丰城里还有张希京故居,属于省级保护文物。描述如下:府官巷里“大夫第”、“太守第”、“分转第”,建于清道光年间,乃张希京在广东乳源、韶州等地任府官十来年期间建的。建筑可谓宏伟,结构极为精致,布局合理大方。“大夫第”建筑面积约平米,“二铭轩”、“古戏台”、“藏春阁”、私塾学校、花园置身其中。花园里当年主人张希京亲手种下的一棵玉桂,每当深秋时节,一簇簇金*色的花在繁枝绿叶中绽放,沁人肺腑的香气就弥漫在整个巷子里。这花香已经飘逸了余年,至今还经久不散。“太守第”紧邻二铭轩,面积约平米,三厢进。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分转第”侧边的“选青别墅”了,仅这名称就颇有诗情画意,寓意屋主人文采出众。进得屋来,别有洞天,楼台亭阁,小桥泉水,鱼游浅底,花影扶疏。天地虽小,却尽显南方园林和庭院建筑之风韵。想当年每当夜幕降临,张家家人和亲友一起围坐在戏台前,品着香茗观赏堂会,惬意风雅,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可如今已经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小亭戏台堆满了杂物,戏台后面的石架花台上布满了青苔,旁屋已经有部分坍塌。

张希京任韶州(今韶关)时主修了《曲江县志》,网络上可查到:地方志----《曲江县志》,(十六卷光绪版广东)(清)张希京修欧樾华等纂。

以上资料可证有张希京其人。

杜凤治,号后山,同治五年()十月廿四日首任广宁,从张希京手接过大印。同治七年()正月廿六日调置四会而离任。杜凤治在广东为官十六年,几乎天天写日记,而这套数百万字的日记有幸保存了下来,成为研究、了解清末广东的宝贵资料。

而接杜凤治任的是饶继惠。饶继惠,号柳夫,湖南临湘人。杜凤治在日记中对他有以下描述:“新任饶公闻前晚泊石狗,昨晚泊官埠,今日申刻进住文治书院,有老太太及太太眷属,上灯后始到……年约五十余,此公壬戌即用,出来先补新宁(今台山),去秋调帘不回任调也。”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四三):清同治元年()壬戌科三甲四名“赐同进士出身”,同治四年()任广州府新宁(今台山)知县。对照杜凤治日记与《湖南通志》,这个县太爷也可确定身份。

王炘,号柳渔;张希京,号柳桥;饶继惠,号柳夫。连续三任广宁知县,中间只隔了一个杜凤治,而三人名号中都有“柳”字,故此当年广东官场中有“广宁三柳”之说

谢树棠,号蕖舟,广西临桂人,在谢氏明清进士榜上可查到:清同治二年()二甲二十三名。由于古人称呼别人时多称其字号,杜凤治回任广宁后称这位前前任为谢蕖舟,而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位县太爷一件不甚光彩的事,某天请广宁各绅衿晚酌商量县试时:“绅等谈及谢蕖舟时县试共童生千余,向例以买卷费解府试及院试一切费用,棚规历来有蚀无赢,必须赔垫解缴,谢任时童生千余自未有之事(向只六七百人),而蕖舟善于牟利,令头场买卷者连买三场,连日三试方出图,不准一名不到,不到即送府试不列名,卷费约多五六百金,以解棚费绰绰有余,且可沾其余润矣。”说明一下几个词句,“府试及县试”,通过县试的童生即可参加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通过府试的即参加同在府里进行的院试,院试由省提督学*主持,通过院试的童生便可获得俗称秀才的生员资格,可以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棚规和卷费,“棚规”,其享受者是各省的学*和所属官员,属于教育系统特有的陋规,“棚规”有点像现在的监考费,因为学*每年要在省内的几个府和直隶州(地级市)监督考试,监督考试要进考棚,所以当时称为“棚规”,也叫“棚费”,每次监考可以获得几百、上千两银子的收入。“卷费”即试卷费,从古至今都要交的。明清县试要考五次,每次淘汰一批考生,而这个谢树棠为牟利令头场考生一次买三场的考卷,连考三场方开始淘汰,这样卷费便可以多收很多了。

谢树棠除以上资料,还可以查到在晚清曾任饶平县令,其余资料便查不到,根据以上资料,虽不能确实,但也有几分靠谱了。

曾灼先,号华溪,福建古田人,拔贡朝考一等。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杜凤治于同治九年()十月廿七日回任广宁,是从曾灼先手中接印,曾灼先后调任海南澄迈县令。查《澄迈县志》有,“同治十年任,在任四年,廉明持己,卒于官。”这个曾灼先也可以肯定了。

而杜凤治于同治十年()二月十五日调署南海离任广宁,接任者袁祖安。袁祖安,号敦齐,江苏如皋市人,同治元年()壬戌科三甲十八名进士。当年在广东官场稍有名气,原因是两广总督瑞麟派调他任潮阳县令时不肯接令,最后还与瑞麟顶撞起来时,原本跪着听令的他干脆站起来,端坐在中堂大人侧旁继续大声论辩。“袁祖安大闹总督衙门”是当时广东官场一大新闻,更是成为同僚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袁祖安后官至广东钦州散州从五品知州。但最出名的是他光绪四年(),编印活字排印本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而袁祖安在江苏省如皋市的故居,被江苏省*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的历史上,明、清朝曾五次纂修县志,民国时期没有修过一次,直到年才修第六次《广宁县志》,距离上一次道光四年()县令*思藻修志足足隔了年,经过两次改朝换代,还有战乱、自然灾害等,资料的丢失、残破不足为奇,遗漏了这几任知县更是不足为奇。

黑仔知县郑世璘

陈兆卓

郑世璘,浙江慈溪,附贡,光绪三十年()任广宁知县。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年,广宁“三合会”从外地运入一批枪械准备起义。负责运送的8名三合会会员在官步被放哨巡夜的乡勇发现,十三乡即出动乡勇千余人围捕,捕得三合会会员3人,并押往县城得胜岗正法。三合会决定提前起义。八月十五日,首领梁通(大坪村人)、陈运(泽村人)、周八(南街塘基头人)率三合会会员千余人,进攻县城,打了三天没能攻入城墙之内。有资料说,这头还在打,这边首领们已经登基做皇帝,抢来戏班戏服、龙袍、盔甲雉鸡尾什么的。还封左右元帅各路将*,也封了三宫六院,但来不来得及雨露滋润就不知道了。

战斗激烈之际,知县郑世璘的部下汤瑞(实为三合会会员)向他报告,称县城已被攻破。郑怕被三合会俘虏,即先将其妻及子女杀死,然后自刎(未遂)。在攻城的第三天,驻怀集清兵赶至增援,三合会队伍急忙撤出县城。清*即在全县搜捕三合会成员。梁通化装新娘子逃脱,陈运、周八虽已逃脱,但他们的亲属都被抓去作人质。陈、周知悉后,为避免株连亲属,自绑到县署投案自首。后两人均被斩首示众,一批三合会会员亦遭捕杀。

这个倒霉蛋郑世璘这回没死成,后来调任潮州府饶平县,又碰上了同样是三字头的“三点会”。三点会是潮州一带和三合会性质差不多的地下民间组织,也是喊着“反清复明”口号的,其时孙中山通过新加坡星州同盟会副会长,饶平人张永福与三点会头领许雪秋建立联系,并封许雪秋为“中华民国”*东*都督。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九日,饶平县的*冈三点会亦像广宁三合会一样搞什么活动走漏风声而乘机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冈起义”,*冈起义又称“丁未*冈之役”。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同盟会在广东潮汕饶平县*冈镇发动的反清起义,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动*冈起义,一举占领了潮州饶平县*冈城。

其实早在事发前的光绪三十一年(),“潮州各属绅士,因近日会匪猖獗,贻害闾阎,联名具禀省中大宪,请酌拨营勇剿办,并请*械局拨解*火,以资防守云”。之后的半年里,“饶属近来匪势大炽,附郭诸大乡,皆纷纷入会。八月中秋日,谣言欲攻县城,城内外小民,皆为逃避之计。幸是夜大雨,得以无事”。面对日趋严重的危殆情形,“饶平营游击,恐滋蔓难除,商于祝大令,会同通禀上司,求派大*清办。祝县令曰:‘八属皆无三点会,惟饶独有,若通禀上司,吾辈名色,宁不扫地?’云云。呜呼!有匪不办,且讳莫如深,此地方所以不靖欤”。这个祝姓县令是郑世璘的前任,他命好,走了才爆发起义。

而到了光绪三十三年(),“黑仔”郑世璘刚刚调署饶平县,事后光绪二十八年()创刊的汕头第一家报纸《岭东日报》有这样的报道:“正月间,*冈浮圩会*运动揭竿,饶平县郑令具禀道府,请其防患未然,经由道府派员往查,嗣委员意以所禀不实复禀,未几遂有将郑令改与丰顺县对调之事。此次*冈之乱,在本月初旬,已有举动萌芽,该处隆都司,当与郑令商同具报,郑令因鉴前车不敢从,至十一夜,事遂变。有人见会*告示刻有正月字样,现用墨笔改正字为四字,足见郑令正月之禀为不诬矣。”对此冯自由著文亦有记载可资佐证:“潮州饶平县属*冈为三点会最盛之区,余丑、余通实为之首,许雪秋夙与联络……丁未正月初旬,余奉许命,在饶平属浮山墟聚众千余人,预备发难,因布置不及而止。当时饶平知县郑世璘闻警,曾禀潮州道府请防患未然。道府即派委员往查,而委员竟以所禀不实报。”可见郑世璘在广宁经历过三合会起事,是有警觉的,但上司对这些事能压便压,能瞒即瞒,维稳为上,捱过了自己的任期哪管日后洪水滔天。

一千多人进攻*冈城,这回打下来了,擒杀巡检王成武、巡城把总许登科。六天后被清*镇压,起义失败。事后身为饶平县令的郑世璘被撤职。这个郑世璘可真是太倒霉了,在广宁家破人自杀虽不死亦可以说生不如死,刚刚调署饶平,广宁那边还未正式离任呢!两广总督用馥给朝廷的卸膊报告奏称:“臣查此次匪徒起事,该管文武不能事先预防,致出戕官踞寨重案,厥咎甚重,相应请旨将实任*冈同知谢兰馨;署*冈司隆启;调署饶平县、正印广宁县知县郑世璘,……一并革职……”

人倒霉到了这份上,还有什么可说。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倒霉,但从大环境来说,这时离辛亥革命只有四年,各地反清起义频繁发生,光是广东、广西两省就有以下起义:

一、乙未起义,也称“广州重阳起义”,主要指挥者孙文、陆皓东。

二、庚子起义,也称“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

三、丁未起义,也称“潮州*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涌波、许雪秋。“黑仔”郑世璘碰上的就是这次。

四、丁未惠州起义,也称“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

五、丁未防城起义,也称“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

六、丁未镇南关起义,也称“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明堂。孙中山亲自督战。 

七、戊申起义,也称“钦康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兴。 

八、戊申河口之役,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明堂、王和顺、关仁甫。

九、庚戌起义,也称“广州新*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

十、辛亥广州起义,也称“*花岗起义”,主要指挥者*兴。

说郑世璘“黑仔”只是戏谑,在这种革命大潮中,调到哪里都有可能会碰上。也好,从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这条破船下来,就算是回家捡牛粪,也比给这封建王朝殉葬好。

山中飞出金凤凰

赵冰

广宁虽然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但据县志记载在明清朝,广宁有的当官者还是重视教书育人的,如修学宫、建学堂。再加上士民勤于诵习,致使人文蔚然成风,考取功名为民、当*的大有人在。知县李本洁所写的五言排律《教育英才》中一小节有云:

肃肃鳣堂耸,琅琅讲诵漫。

春风添帐暖,冬雪积门寒。

地僻才宁隘,心公教自宽。

这就印证了古时的广宁的尊师重教的好学风,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吧!

明清广宁考取功名芳名

年份

姓名

籍贯

考取功名

任职地

明永乐四年()丙戌科

陈道同

广宁太平都人

进士

浙江之道检察御史

明宣德七年()壬子科

王聪

石涧村人

举人

福建建瓯县教谕,后升任安徽芜湖县知县

明正统三年()戊午科

陈律

宾亨妙村人

举人

广西最高行*长官布*司的理问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科

梁维梓

宾亨罗汶村人

拔贡

福建漳州任刺史的佐史叫别驾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科

李应科

大圃都人

拔贡

任广西河池州知县

明崇桢年间

梁天丞

本县人

拔贡

广西河池知州

明崇桢十五年()壬午科

周裕珽

新楼村人

举人

任山东茌平知县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科

冯恩烈

西门人

拔贡

浙江临海县知县

清康熙五年()丙午科

邝世芳

本县人

举人

任东莞教谕

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科

罗桂芳

本县人

举人

任番禺教谕,后升任广州府教授

清康熙三十三年()癸酉科

李有光

本县人

举人

不详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

*中騝

本县人

举人

江西上饶知县

清康熙四十四年(5)乙酉科

罗永吉

本县人

举人

不详

清康熙四十七年(8)戊子科

谢仕矩

永义铺(今赤坑镇人)

举人

海南琼州教谕

清雍正三年()乙巳科

林瑛

本县人

举人

江西南昌知县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科

陈志远

江美村人

拔贡

江西靖安知县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科

陈邦蕃

南街护国村人

举人

广西某知州的佐官,职务州同

清嘉庆六年()辛酉科

陈和乐

南街护国村人

拔贡

陕西陇州州同

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

陈绍熊

南街护国村人

举人

不详

清咸丰十一年()辛酉科

陈应星

南街护国村人

举人

不详

清同治元年()壬戌恩科

冯毓熊

本县人

举人

不详

清同治六年()丁卯科

何瑞图

本县人

举人

不详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

杨桂芳

南街大迳村人

进士

以内阁中书改授四川石泉县知县,同治十二年任乡试同考官,调任什邡知县

清光绪八年()壬午科

陈应禧

南街护国村人

举人

后被官府革去功名,自称为“奉革举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

王焕文(又作炳文)

古水蒲塘人

举人

不详

武举芳名录:

年份

姓名

籍贯

考取功名

任职地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科

李国干

青云里人

举人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科

邓元桢

举人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科

康云海

举人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科

鲍凯

官塘舖人

举人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科

陈廷斌

西门人

举人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科

高鹏

*盘人

举人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

陈大业

江美坪人

举人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

何肇基

举人

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

冯能扬

太平都人

举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恩科

陈得时

护国坊人

举人

清道光元年()辛巳恩科

叶遇荣

大雾寨人

举人

清道光五年()乙酉科

李其观

甫三人(现四会江谷)

举人

考取副榜芳名录:

副榜∶明代永乐中期,会试有副榜,即于正式录取的正榜外,再选若干人列为副榜。名列副榜者不得参加廷试,但可应下科会试。乡试副榜起于明嘉靖时。清因之,每正榜五名取中一名,名为副贡,不能与举人同赴会试,仍可应下届乡试。清初,乡、会试正榜以外,还录取一定名额的“副榜”。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明隆庆五年()辛未科

王相

石涧乡人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科

罗古

大圃都人

清雍正四年()丙午科

周中节

太平都新楼坊人

清乾隆十八年()癸酉科

周之琛

太平都新楼坊人

清嘉庆二年()戊午科

蓝梦槐

森洞舖(现木格)人

钦赐副榜芳名录: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清嘉庆五年()庚申恩科

梁用中

拆石乡人

清嘉庆十五年()庚午科

王瑞

石涧舖人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科

邓逢源

程村舖人

荐辟芳名录:

因才学出众为人方正而推荐和征召任职。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明洪武二十六年()知县荐举诣承天门文字入选

莫迪

罗坑舖金场人

任福宁主薄升宁波府鄞县

欧阳晖

太平都人

交趾主薄

清乾隆十七年()举孝廉方正

陈邦蕃

护国坊人

分发广西候补州同借补新宁州吏

清嘉庆二年()举孝廉方正

陈为霖

太平都江美人

邑侯许公以霖应之赐

六品职銜

恩贡芳名录: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年由府、州、县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明史·选举志一》:“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贡者充之。”《清会典·礼部·学校》:“凡生员食饩久者,各以其岁之额而贡于太学,曰岁贡。有恩诏则加贡焉,曰恩贡。”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明万历二十七年()乙亥科贡

李应科

大圃都人

高邮州州判

清康熙四十年(1)辛巳科贡

何玉枚

清康熙贡

蔡魁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贡

卢虬

大圃都浦三人(现四会江谷一带)

选增城教谕未任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贡

周恩元

太平都新楼人

任定安县教谕

清乾隆十五年()庚午科贡

冯从大

膺洞舖人(现石咀)

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贡

冯超颕

西门人

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贡

罗衍源

新招人(今宾坑)

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选举

程羽官

仁厚坊人

清乾隆五十年()乙巳科贡

林廷恩

太平都石桥坊人

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贡

廖作梅

莫坑人

清嘉庆元年()乙卯科贡

陈祥

太平都护国坊人

清嘉庆四年()己未科贡

李安润

太平都人

清嘉庆十四年()己巳科贡

鲍作梁

官塘舖人(今横山镇)

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贡

王元铭

大圃都人

清道光元年()辛巳科贡

杨际华

太平都人

清道光元年()辛巳科贡

曾丰

大圃都浦三人

清道光二年()壬午科贡

程天瑜

仁厚坊人

拔贡芳名录:

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明万历十六()戊子科贡

厐尚鸿

任英山县知县

明贡生

梁光烈

新招罗文人

任河池州知州广西庆远府

恩拔贡

周裕珑

太平都新楼人

崇祯年贡

梁天丞

任河池州知州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科贡

冯恩烈

城西人迁仁寿坊

任浙江台州府临海督粮厅署理临海县事

清康熙八年()己酉科贡

蔡其璋

橄榄都人

黎吉鸿

康熙二十年任番禺教谕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贡

黎际泰

任河源教谕

清雍正元年()癸卯科贡

王公爵

石涧乡人

清雍正十三年()乙卯科贡

陈志远

太平都江美坪人

考充教习授江西靖安县丞署靖安县知县

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科贡

程天受

廷试考充四库全书舘校录五十年任惠来县教谕

清嘉庆六年()辛酉科贡

陈和乐

护国坊人

候补直隶州州判署陇州州同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科贡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中式举人

陈绍熊

护国坊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乙酉科贡

林遇龙

石桥坊人

岁贡芳名录:

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廪生是生员之一种,给予廪粟)升国子监肄业(有规定名额),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年份

姓名

籍贯

任职地

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贡

陆守伦

橄榄都人

明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科贡

欧阳澜

太平都人

明嘉靖三十九年()己未科贡

陈大廷

太平都人

明嘉靖四十二年()癸亥科贡

欧阳炼

太平都人

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科贡

欧阳铁

太平都人

明隆庆四年()庚午科贡

陆表

橄榄都人

明隆庆四年()庚午科贡

林万瑞

太平都人

明隆庆五年()辛未科贡

欧阳澄

太平都人

明隆庆五年()辛未科贡

何泮

明隆庆五年()辛未科贡

陆贞一

橄榄都人

明万历二年()甲戌科贡

卢震

明万历四年()丙子科贡

梁景先

明万历六年()戊寅科贡

龙在田

橄榄都人

明万历六年()戊寅科贡

谭纬

明万历十二年()甲申科贡

陆九一

橄榄都人

明万历十四年()丙戌科贡

陆中田

橄榄都人

明万历十六年()戊子科贡

梁维梓

新招罗文水人

任漳州别驾

明万历十八年()庚寅科贡

叶畅茂

橄榄都人

明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贡

左亮采

任临高教谕

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贡

李大奈

太平都人

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贡

*炳中

橄榄都人

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贡

邵文秀

太平都人

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贡

欧阳炯

太平都人

明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贡

许应运

大圃都人

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科贡

欧阳绍修

太平都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贡

韦士表

橄榄都人

明万历四十年()壬子科贡

张书绅

大圃都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科贡

钟天瑞

橄榄都人

梁养正

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贡

*道懿

大圃都人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科贡

刘跃蛟

太平都人

明天启年

高尚德

橄榄都人

明天启年

欧阳征瑞

明天启年贡生

梁光鼎

新招罗文水人

承德郎判南直隶常州府事

明天启年

陈洪猷

明天启年

*大升

明天启年

陈心得

明崇祯二年()己巳科贡

周达仁

太平都新楼人

欧阳暏

任翰林院待诏

韦士魁

橄榄都人

李灿日

太平都人

李侗

橄榄都人

严利见

太平都人

邓圣祚

大圃都人

李瑄

大圃都人

祝圣寿

太平都人

林之秀

太平都人

邵德彰

橄榄都人

姚起

崇祯十一年任曲江学训导

李三梅

任潮阳学训

江持世

太平都人

邵希尧

崇祯十年任阳山教谕

清朝

陈必试

青云里人

罗友鸾

橄榄都人

王继禄

护国寨人

卢斐然

永泰寨人

周公猷

新楼坊人

李闇章

官塘舖人(今横山)

罗昌印

太平都人

李琼

大圃都人

顺治八年()辛卯贡

程先魁

仁厚坊人

康熙年贡

谭瑜

太平都人

任海丰训导

康熙九年()庚戌科贡

陆光宗

太平都人

任电白训导

康熙十一年()壬子科贡

卢振藻

永泰寨人

康熙十三年()甲寅科贡

陈上达

太平都人

任仁化训导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贡

何家源

大圃都人

康熙十七年()戊午科贡

何家泗

大圃都人

康熙十九年()庚申科贡

李任美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贡

刘上英

橄榄都人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贡

李膺

青云里人

任增城训导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贡

李殿华

任香山县训导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科贡

冯骏声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贡

黎肇科

仁寿坊人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科贡

蔡其章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科贡

潘材刚

任龙川训导

康熙三十一年()壬辰科贡

*斌章

仁寿坊人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贡

李荣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科贡

劳万良

劳万良

任潮州府训导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贡

郑绍勋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科贡

萧元弼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科贡

周履祥

雍正五年任潮阳县训导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科贡

胡世明

康熙三十九年(0)庚辰科贡

张桂

康熙四十一年(2)壬午科贡

陈世瑧

康熙四十五年(6)丙戌科贡

郑孔昭

康熙四十七年(8)戊子科贡

鄒锡嘏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科贡

杨梦松

任乳源训导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科贡

杨元美

任普宁训导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贡

黎卜贤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科贡

区恭先

高犹宠

雍正元年()癸卯科贡

刘王盛

雍正二年()甲辰科贡

周润

任新安训导

区文耀

曾启贤

大圃都浦三人

雍正四年()丙午科贡

欧阳祖锡

卢孙藻

梁凤子

雍正八年()庚戌科贡

罗瑢

雍正十年()壬子科贡

李肇礼

官塘舖人

雍正十二年()甲寅科贡

冯学表

*坪人

任会同训导乾隆十三年任

乾隆元年()丙辰科贡

陈瑺

江美坪人

任琼州临高训导兼署教谕

乾隆三年()戊午科贡

罗朝纬

白沙人

乾隆十九年任海阳县训导

乾隆五年()庚申科贡

*倬

永义舖三连人

乾隆七年()壬戌科贡

周圣泰

太平都新楼人

乾隆九年()甲子科贡

罗朝经

白沙人

乾隆十一年()丙寅科贡

冯时

长利沙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贡

林中梅

莫二寨人

选长乐训导未任

乾隆十五年()庚午科贡

程祚男

仁厚坊人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贡

冯作堃

*坪人

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贡

谢採

妙村人

乾隆二十年()乙亥科贡

鲍大任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科贡

冯作培

*坪人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贡

陈志蕃

护国坊人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贡

李立

新招人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贡

植唐

膺洞人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科贡

王上礼

石涧人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贡

程洪举

仁厚坊人

历署龙门翁源教谕镇平训导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贡

周中道

新楼人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科贡

蓝渭

石涧人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贡

冯作型

*坪人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贡

何肇虬

西门人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贡

周志元

新楼人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贡

冯翊

第八人

任河源训导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贡

程洪道

仁厚坊人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贡

杨栢如

拆石舖人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科贡

冼抜昌

大圃甫三人

任罗定州训导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科贡

冯定捷

*坪人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贡

高经

*盘人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贡

王纮

寺前舖人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科贡

廖作栋

莫坑人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贡

林廷器

石桥坊人

嘉庆五年署琼山训导兼教谕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贡

叶菁芝

大雾寨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贡

罗学道

森洞舖人

嘉庆三年()戊午科贡

周中皓

新楼人

嘉庆五年()庚申科贡

江观澜

甫三人

嘉庆七年()壬戌科贡

周之旦

新楼人

嘉庆九年()甲子科贡

曾文光

甫三人

嘉庆十一年()丙寅科贡

欧国华

拆石舖人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贡

欧阳振时

太平都人

嘉庆十五年()庚午科贡

李沛露

社夏坊人

嘉庆十七年()壬申科贡

蔡裕祥

石涧人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贡

詹致

太平都人

嘉庆二十年()乙亥科贡

程中衍

仁厚坊人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贡

周友杰

新楼人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贡

陈绩

护国坊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贡

莫溥京

严洞人

曾在外地任职的广宁读书人芳名录:

姓名

籍贯

任职

王廷用

石涧人

任广西贺县会宁巡检

王继达

石涧人

任琼山县河泊所

王绳武

石涧人

康熙十八年任广西来宾县典史

冯其昌

田心人

任北直永年县典史

蔡倬立

石涧人

任四川荣县县丞大竹邻水知县

欧阳瑸

本册人

任吴川训导

杨超震

大雾寨人

任浙江宁海县县丞

陈朝蕃

护国坊人

任安徽霍山县上土司巡检

陈廉

护国坊人

任福建北鄒司巡检

陈贺

护国坊人

直长芦兴国场大使

陈受

护国坊人

任福建红白场大使

陈绍华

护国坊人

任龙门训导

岑文光

永泰人

历任兴宁花县永安训导

陈遇亨

青云里人

任广西上思州知州

陈昌华

护国坊人

任江西南昌县丞

陈昌言

青云里人

任湖南常德府经历广西候补府同知攝理兴安县知县

吴正瑜

永坪人

任翁源教谕连平州学*韶州府教授

陈鉴

塘舖沙口人

任新宁(现台山)连山训导

陈舒纶

江美坪人

任阳山教谕

陈昌绳

青云里人

广西临桂县县丞调凌云县丞

周友濬

新楼坊人

任化州训导调钦州训导

陈绍熹

护国坊人

署四川青神县彭山县典史

陈名甡

护国坊人

分发四川典史

附:广宁县廪膳生员十五名;文、武生员每试各取八名。

由于年代悠久,资料记载不全,仍有很多遗漏。以上资料来源于《广东信息库》《广宁县志》等史册。

更多精彩连载,待续……

温馨提示:目前,本书已在县新华书店上架。如需要,可移步购买。

有关链接:

《广宁明清览事》独家网络连载

《广宁明清览事》独家网络连载

《广宁明清览事》独家网络连载

一本让你知晓广宁事的书《广宁明清览事》诞生了!

身为广宁人,应知广宁事!《广宁明清览事》出版了!

广宁在线全新推出便民小程序,提供求职、招聘、求租、出售、二手、房屋、新店开业等商家推广信息。点击进入:广宁在线便民服务小程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