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冻疮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6/8596082.html今天是立秋
孔祥智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年8月7-9日,太阳到达*经°时为立秋。年的立秋交节时间为8月7日09:06:03,农历六月十八。立秋意味着闷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古通揪,意即万物到了秋天就开始收缩、收敛。立秋又称交秋,此节气之后,每每下雨都会导致温度降低,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但立秋仍在“三伏天”之内,俗话说:“秋后有一伏”,立秋之后“秋老虎”仍在发威,但往往只是在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早、晚还是比较凉爽的。另外,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的时间差异很大。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作为秋季开始,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立秋节气距离秋天还有一段时间。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立秋节气内尚属盛夏,并且由于台风雨季渐去,气温会更加酷热,因而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时间称为“长夏”。立秋有三候:“初侯,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立秋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偏北风增多,偏南风减少,北风带来了阵阵凉意,一扫夏日的酷暑。尤其到了晚上,凉风吹来,酷热渐消,人们开始能够睡个好觉了。“二侯,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立秋之后,白天日照仍旧很强,夜晚的凉风吹来形成较大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外植物上凝结形成白色的水汽。“三侯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群芳图》云:“寒蝉,寒螀也,俗名都了,色绿,形小于夏蝉。”“今初秋夕阳,声小而急,疾者是也。”寒蝉是蝉的一种,与夏蝉不同,其身体较小,呈紫黑色,有*色斑点,翅膀透明,雄蝉有发音器,夏末秋初在树上鸣叫,声音较夏蝉略小。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其实秋后的寒蝉也鸣叫不了几天,因此,寒蝉的鸣叫给人一种凄凉感,宋代词人柳永就有《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在柳永的家乡福建省武夷山市,专为这位大词人建了纪念馆,墙上就刻了这首词作为柳词的代表。雨霖铃柳永(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辛词《丑奴儿》最后落在“秋”上,实际上与秋天没有什么关系。男人成熟了,尽管历经千辛万苦,识尽世态炎凉,但“打碎门牙往肚子里咽”,头依然高昂,脸上依旧写满笑意。成熟男人真不容易。你看,这和秋天又扯上关系了。新生的稻穗挺拔、向上、骄傲,而一旦成熟则谦逊的低下脑袋。成熟的男人是秋天。“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的重要时刻,也是大多农作物由快速生长向成熟收获的转折点,因此,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古人称立秋为节即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唐代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到大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天来了——。”言毕,准备好的梧桐树就会有一两片叶子落下,表示秋天到了,一叶知秋。据宋人周密的《乾淳岁时记》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一天,各地的百姓集结在一起,悬秤称人,并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概因夏季酷热,人们胃口大减,饭食一般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而秋风一起,胃口必开,都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即“贴秋膘”,就是在立秋这天食用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此俗延续至今。民国以来,各地农村还有在立秋这天以西瓜、四季豆、新鲜蔬菜等尝新、祭祖的风俗。有些地方还有“啃秋”的风俗,即在立秋这天,白天或者晚上,农人在瓜棚或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各类瓜果和*橙橙的新鲜玉米棒子大啃,还有抱着白生生的山芋甚至能够生食的蔬菜大啃的,借以抒发对丰收的企盼和喜悦。一些地方还有做秋社的习俗,即在秋季祭祀土地神。此俗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除了特殊年份,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一般在立秋节气之内。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很有特色的日子,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的传说而设立的。一个民族为了一个传说而设立节日,这在世界各国恐怕不多见。在中国,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早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以“织女”“牵牛”命名的星座,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型并流传至今。东汉时期的乐府诗《迢迢牵牛星》已经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这个爱情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明人冯应京所辑《月令广义》就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蕴含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纯洁爱情和勤劳致富的赞扬与向往。河南的南阳、鲁山,河北邢台,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等地都有相近的牛郎织女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但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地方也争相举办各种文化甚至招商活动。各地的传说可能不完全相同,但爱情主题永远不变。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各地在七夕这一天举办的活动不仅仅与爱情相关。如宋代女子时兴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即向织女学习女红技术,甚至到集市上购买各类女红物品学习相关技术甚至比赛,以达到心灵手巧的境界。因此,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当然也有求赐美满姻缘的意思。后来,这个美好的节日还被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在汉代,还有在七夕节这一天晒书的习俗。大抵是经过了一个潮湿的夏季,家中所存的书籍都有了潮气,需要在秋天来临时拿出来晒晒,但为什么选在这一天和女子们凑热闹,就不得而知了。由此还引出了一个“郝隆坦腹晒书”的典故。郝隆是东晋名士,据《世说新语》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这个典故演化为成语“郝隆晒书”,说明一个人读的书多,学问大。这就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了,大概和勤劳还能扯上边。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粮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70%,立秋节气内的田间管理十分重要。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类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根块迅速膨大,植物生理上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水分要求迫切,如果受旱会给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农谚云:“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金”。如果雨水较少,人工浇水则是必须的。此外,适当的追肥耘田,加强田间管理也是保证丰收的重要条件。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立秋节气到来,闷热的夏天终于过去了,又迎来了沉淀的的收获季节,本来应该喜悦的,但大多数诗人抒发的竟然是伤秋之情,真是奇怪。秋天是美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正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立秋日登乐游园白居易[唐]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立秋日令狐楚[唐]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立秋日司空曙[唐]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立秋日刘言史[唐]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旧醅难重漉,新菜未胜鉏。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立秋日悲怀令狐楚[唐]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武元衡[唐]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早秋客舍》杜牧(唐)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唐)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唐)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立秋刘翰[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徐铉[唐]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徐铉[唐]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咏七夕的诗词。大都是说思念、颂爱情的。倒是范成大有意思,说什么“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七夕词崔颢(唐)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曹松(唐)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七夕徐凝(唐)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窦常(唐)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七夕赋咏成篇何仲宣(唐)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辛未七夕李商隐(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七夕刘威(唐)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七夕罗隐(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七夕歌刘言史(唐)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七夕寄张氏兄弟李郢(唐)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七夕李中(唐)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七夕白居易(唐)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权德舆(唐)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崔涂(唐)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昏。秋夕杜牧(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杜牧(唐)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七夕李商隐(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七夕杨璞(宋)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醉答君东汤显祖(明)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韩庄闸舟中七夕姚燮(清)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七夕崔国辅(唐)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偶题李商隐(唐)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壬申七夕李商隐(唐)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七夕清江(唐)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七夕二首刘禹锡(唐)其一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其二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七夕诗(二首)卢纶(唐)其一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其二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七夕卢殷(唐)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七夕杜甫(唐)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七夕杜审言(唐)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同赋山居七夕李峤(唐)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七夕李贺(唐)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李峤(唐)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二郎神七夕柳永(宋)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鹊桥仙范成大(宋)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行香子(七夕)李清照(宋)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关立秋的谚语也很多。
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立了秋,凉飕飕。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了秋,把扇丢。
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快起钻。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
立了秋,哪里有雨哪里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金。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旱如刀刮。
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立秋雨滴,谷把头低。
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三伏有雨好种麦。
七月不保墒,种麦打饥荒。
马吃夜里草,麦收七月墒。
秋不凉,粒不*。
昼夜温差大,有利籽粒发。
麦到芒种,稻(早稻)到立秋。
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三日遍地红。
立秋三日见秫头。
立秋三日见秫秸。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
立秋十天遍地*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秋十日割早黍,处暑三日无青穆。
立秋温度高,红蜘蛛少不了。
遍地喷农药,火龙不见少,一场凉风没事了。
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水面如镜,招来蝗虫。
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高粱扛了枪,不怕水汪汪。
高粱不没头,就能获丰收。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
秋不食肺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