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继军牛耕勤纳西族服饰文化讲座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可喜可乐秀栏目和继*老师讲座《穿衣服的规矩》

纳西族服饰

牛耕勤

一、远古服饰

纳西族古代统称麽些,如唐代把金沙江称为麽些江,说明由我国西北部青甘河湟一带迁徙下来的古羌人牦牛种的纳西族,那时就居住在金沙江流域一带,即丽江一带。

远古纳西的服饰是怎样?东巴经典《从搬图》(人类迁徙记)中就有精彩的记述:人类(纳西)始祖从忍利恩向天神朱劳阿普求得衬红保白命作为他的妻子后,他便到老虎出没的松山林里,用弓箭射死一只斑斓红虎,剥皮做了一张漂亮的马背垫子,做了一个箭囊,缝了一件威武的衣裳,反映了狩猎时代纳西族是以兽皮作为服装的。他的妻子衬红保白命呢,到九层栅栏里,拿剪子剪来雪白的羊毛,擀了一床厚实的披毡,织了一条褶裙和一顶美丽的帽子和一根宽腰带。那就是纳西族远古的服饰,男人穿着兽皮,佩戴弓箭囊;女人披着羊毛披毡,穿着褶裙,戴着尖帽(有画有三角形的东巴文字),系着宽腰带,反映了狩猎(穿兽皮衣)和游牧(擀羊毛披毡),以及农耕时代(土织羊毛布)的纳西服饰。用于祭天古仪的《从搬图》中就有衬红保白命坐在织布机架上,拿梭子织(毛)布的图画象形文字。

纳西族祖先穿虎皮的传说东巴画(采自丽江市博物院公号)

纳西人什么时候开始有布衣?在从忍利恩的后裔俄高勒时代。经书记载:从忍利恩的三个儿子成了藏族、纳西、白族。老二纳西族叫恩恒诺,恩恒诺生了诺本普,诺本普生了俄高勒,即从忍利恩的三代孙。东巴经典中就有俄高勒父子(高勒趣),为了布绳扣猎野物种植大麻、绩麻搓线的记述,当然一般情况下,古代纳西男人不绩麻搓线,他们是见了署(自然神)的诸多野生动物而为了布绳扣,而且那大麻籽是俄高勒的女儿俄英都努种剩的,是父子俩开荒撒种的。反映了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纳西人穿着麻布衣服。这麻布衣裳伴随纳西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如用于古老习俗的署古经典《休曲署岩》和其它民间传说,以及改土归流后产生的用于大祭风仪式的《鲁搬鲁饶》中,就有种大麻、绩麻、织麻布的记述。二、古代服饰《南诏野史》下卷载:纳西族“男雉发戴帽,长领布衣;女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长裙。”这里的“布衣”、“长裙”是麻布衣裳。直到明清,除丽江古城外,山区的纳西人以穿麻布衣裳为主。如明景泰《云南图经》卷五载:“男子绾二髻,傍剃其发,名为三搭头;妇女结高髻于顶前。衣服只用麻布。”以上提到的只是简单的穿着,明正德《云南志》就有较详的记载:“辫发不梳,带刀为饰(土人男女无论少长,出入常带大小二刀,以锋利为尚,大者长三尺许,头有环者之环刀,无环者谓之大刀,以革为系。绕身一围,悬刀于系当右肋之际,凡刀皆入室,富贵者刀错(鞘?)以金银饰以砗磲等物。喜则抚刀相移,怒则拔刀相向,虽死无憾)。”不分男女喜欢佩带大小刀,富贵者还以金银和砗磲介壳装刀鞘,给人一种慓悍的形象。

正德《云南志》卷十二载:纳西“妇女尤勤于织”。这一点东巴经典多有记述,如《休典署岩》中东巴什罗(祖师)去署美哪布家时,看见神女素爱玛在院里织布。《鲁搬鲁饶》就有更详细的描述:康美玖命金(姑娘)独自一人在家里织麻布,她用绿玉做的纺线锤,墨玉做的机轴,*金做的梳子、白银做的机杼,手脚不停地织着麻布。民间传说阿唔鸟是个懒媳妇变的:婆婆让她去种大麻,她想到还会叫她绩麻、搓线、织麻布,就把麻籽在锅里炒熟后撒在地里,使麻籽不能生长。婆婆生气之下,亲自撒了一块,长出大麻青苗,就让懒媳妇去锄草,她没有去,结果大麻欠收了。剥了大麻皮后,让她去绩麻等,她却把大麻皮丢在床底下。婆婆气得不得了,拿砍刀剁去她那懒得动的手拇指。那懒媳妇就变成了没有拇指的阿唔鸟在山林里不住地哀叫着。这个故事说明了纳西妇女所要具备的品质:尤勤于纺织。作者二十世纪60年代末在丽江六区当知青的时候,有幸看到这样的场面:山区纳西妇女背着背子走路和休息时,手里不停地绩麻(纳西语称“纱聂”),平时一有空就坐在家中木织机架上织麻布。那上等的麻布是火草麻布。所谓火草,是一种用于打火镰引燃的植物(草)叶背面撕下来的纤纹,易燃却很有韧性。此种植物剥绩成的线,称火草线,织麻布时作为经线,因雪白而好看,且做的衣裳裙裤经久耐穿,备受山里人的青睐。而这些均出自妇女之手。

(和钟华摄)《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十八四川目载:“麽西(纳西)人身上色黑,男子发缕成索,白布缠头,身著短衣,足穿皮鞋……常带凶器,内著黑衣,外披衣甲……妇女纽发细编,短衣赤脚,内披短毡。”这里的“足穿皮鞋”为鹿皮做的老山鞋,“外披衣甲”为山羊或鹿皮褂。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对纳西服饰作了较为翔实的描述:“男皆剃头辫发,不冠,多以青布缠头,衣盘蓝领白罽,不袭不裹,绵布袴不掩膝。妇髻向前,顶束布,勒若菱角,耳环粗如藤,缀如龙眼果,铜银为之,视家贫富。衣白褐青,缘及脐为肚,以裙为裳(裤),盖膝为度,不著袴,裹臁肕以花布带束之,女红之类,皆不能习。男妇老幼率喜佩刀为饰,不爱颒泽,衣至敝不浣……冬不重衣,雪亦跣足,严冬则覆背以羊皮,或以白毡。近年间,有著履屦?者。头目效华人衣冠,而妇妆不改,裙长及胫,亦其旧制,以别齐民也。”在清代《维西夷人图》(麽些图)中画有:男人头戴毡帽,外披毡衫,身着青蓝短裤,跣足。妇女发挽悬髻于前,束以布勒上,耳坠大环,身穿毛褐短衣裙,膝下裹布跣足。画有一个肩扛铁锄,光着脚板,背着背子的男人,手提竹篮,穿着尖口布鞋的妇女。可知清代时维西一带的纳西人服饰(除富人外)尚处于古代服饰。《中甸维西纳西婚丧习俗》中说:“男子穿大面襟麻布长衫,头戴蓝色麻布帽或包头,著麻布裤,长过膝,绑腿,赤脚,也有穿草鞋或丽江钉子皮鞋,腰系羊皮肚兜,兜分三层,一层放草烟,一层放火石,一层放贵重物件和银钱。留园头,脑后蓄一撮长发编成辫子盘于后。妇女上穿和尚领的麻布对襟长衫,下穿麻布裙,不穿裤。背披羊皮,无七星装饰,羊皮四脚皆保留。蓄长发为辫,再盘绕头上成器。出嫁后喜用红布缠头。爱戴各种装饰,尤喜银质饰品。”头饰为银质圆片,背披为整只山羊皮,而丽江为七星绵羊皮,不仅用料有所改变,并经过修整且加以装饰。洛克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玉湖村纳西妇女服饰据作者在丽江六区生活十余年的调查所知,纳西族古代较完整的服饰,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还保留在那里。即男性上身着白麻布衣裳,长五尺,无领,似和尚衣,左衽襟,上口钉有一个布纽扣,腰部钉两个纽扣,下身穿短宽的普通裤,有宽裤腰,不用系裤带,扭紧后反别在腰间即可。腰系羊毛织的红布带,将一头带须垂于腰下,下肚系三角形皮肚兜,分为三层,一层装旱烟,二层装铁火镰、火石和火草,三层装钱等贵重物,垂在裤裆前。有的将铁烟锅和皮烟袋斜插在腰带上,把铁火镰垂在肚前,头上打黑布套,或戴老虎下山帽,身上外罩山羊皮褂,脚穿老山鞋,或纳西语叫“巴肯巴劳”的,只垫着脚后跟的三角形的山草鞋。这是一种非常简便的草鞋,在走山路时,发现自己的草鞋烂了,便采几束山草边搓边打即成。女性留发编成长辫盘成髻,并用红布包头(已婚者),上着麻布直开对襟衣,衣襟两边用黑布和白布镶边,用布钮扣。宽袖子,外罩布领褂。下身穿上窄下宽的火草麻布盖膝短裙,间隔七分掺有五色丝线,裙边用四寸宽的黑布镶边。裙腰则用五寸宽的红布,裙褶约有一根筷子粗细。耳垂坠有匙圈大的银耳环,还有铃铛大的下坠物,直到肩上。戴银或玉手镯,家庭妇女还将铜锁钥匙挂在腰间,但都不披羊皮披背。据资料对比说明:中甸三坝的纳西妇女背披留有四肢的山羊皮,丽江龙山、南溪则披不留四肢的披毡似的大绵羊皮。此为后来演变成为有许多装饰的纳西七星羊皮披背的原始服饰,除了装饰外,还可御寒和劳动时垫背子。后来的七星羊皮就不再用于劳动——有了劳动时专用的布衲的披背。洛克摄于年的摩梭妇女服饰三、改土归流后服饰清代雍正元年(年)改土设流是一场大革命——将丽江纳西族的统治者木氏土司降为土通判,轮流派官到丽江府、县执*后,在普及汉文化教育的同时,对“不顺眼”的纳西习俗作了改革,将火葬改为土葬,尤其对纳西的服饰作了较大改革,代之以满清的服饰。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丽江古城和丽江坝子乡村,男性头戴瓜皮帽,衣着纳西话说的“衫子马褂罩”——穿长衫,外罩马褂,下身着普通长裤,未改变的是鞋底钉有满天星钉的有绊尖口麂皮鞋,称老山鞋,是地道的纳西产品。因鞋面是用极柔软的麂皮做的,鞋底是牛(猪)皮做的,穿起来非常舒适,是古城纳西人喜欢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鞋子。女性未婚者(纳西语称“胖金美”)头戴平顶圆帽,已婚者(称“捏奴美”)戴“姑姿”(纳西语)——用黑色纱泡布裹成圆形帽子,前方围一块衬底蓝布,据说戴此帽含有不准妇女抬头——抬了头帽子必掉无疑,除非先用手护住。留长发,编成辫子用簪子绾在头顶,上身着前短后长、袖子宽大的布袄(纳西语称“巴拉满禅”),即对前后对称的满清服装作了改革,绣花短领。外罩领褂——一般用靛青布料,讲究者用紫色氆氇——毛织的布。无领右衽襟,边镶两道约三寸宽的黑布和绒布,并有两道丝线织成的黑白相间的辫子,腰系针线脚打褶的黑布围裙,长至脚踝,裙边镶有四五寸宽的粉蓝布,裙带亦为粉蓝色布料,围系时把裙带结子和两端露在外面,下身穿靛青色通裤,裤腰为白布,裤脚用五色(红、*、蓝、白、黑)带子扎紧,脚套尖口缕鼻布底镶边绣花鞋。背披绵羊皮,但不再是无装饰的皮张。而是上有一尺左右宽的黑色氆氇羊皮“领子”,并在“领”下端并排饰有七个圆片,每个圆片用蓝或绿色做底(心),以*、白、红色丝线绣成数道圆圈,外圈用白丝线绣成锯齿状,齿缝用五色丝线分别填(绣)补,边缘为绿色丝线绣成。其间还夹有金丝线。做工精细,美而不艳。称“背负七星”,圆片中心都穿有两条细长柔软的白色皮带,长一尺多,共十四条垂至羊皮下端。羊皮“领“左右两边钉两条宽约三寸的白布带,披戴时交叉于胸前,打结于背部“七星”下面的羊皮中部,使带上的绣花图案明显露在外面。图案为纳西特有的工艺,末端为近似三角形的挑绣变形“蝴蝶”,上部为长约六寸八节图案,分别由梅花、桂花、桃子、老桩梅、米花糖(般道)等组成,是同一方向用黑丝线串针法绣成,所以纳西语称“尤厄贺串”——串(绣)羊皮带子。古时,在七星圆片上面的羊皮“领”上饰有两个大圆片,表示日月,称“肩挑日月”。纳西人爱披羊皮,唐代樊绰《蛮书》卷四中说:“麽些蛮(纳西)……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后来成为妇女的专用,男人则穿羊皮褂。“七星”羊皮披背,寓意为“披星戴月”,说明纳西妇女勤劳过人,尤其吃得起苦。在山区,男女从田里干活回家,女的便烧火做饭,喂猪鸡牛马食,忙得团团转,男的则坐在火塘边上首位置,煨上一小罐茶水,点上一锅旱烟,抽烟喝茶。古城里的妇女则是做小本生意的能手,她们所售的酒,包括纳西特有的色味俱全的窨酒,都是她们亲手酿造的。有名的丽江粑粑、鸡豆凉粉都出自她们的手,更有挥刀杀猪卖肉的。她们总是两头黑地忙到头,真可谓披星戴月了。当然纳西人生活在玉龙大雪山下的高原地带,虽然四季如春,但一雨便成冬,早晚也有凉意,因此,羊皮也有御寒的作用。据说还有一层贬意,说那羊皮上的日月星辰的装饰表示天,是让天压住她们翻不起身。作为改土归流后封建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可能有这种用意的。但不管怎么说,纳西妇女羊皮披背的服饰是独具特色的,也是特别美观的,做工也是特别精细的,它显示了纳西族妇女的审美观念。尤其绣圆片的五色线,纳西人认为有驱邪的作用,如端午节手腕上喜戴五色组线,说是可以避邪,还有五色布,已成为纳西特有的产品,如加工成头巾、围巾,甚至衣服(领褂)等。七星羊皮披肩纳西妇女是爱美的,除了穿着大方,双耳垂戴制作精细的镶有绿松石的银耳环上还坠着玉片,以灿玉出名,手腕戴玉镯,或金、银手镯,指上戴戒指等。

解放后,纳西妇女的服装进行了改革,尤其是青年妇女甩掉了瓜皮圆帽,代之以有遮阳的帽子,称解放帽。古城妇女,除已婚外几乎汉装打份,男人穿中山装、*便服。说明了纳西人善于接受汉族文化。“文革”期间,对纳西服饰作为“四旧”进行强制性的改革,“红卫兵”在街头手持剪子剪除女袄的长后摆,还剪长辫子,将“古姿”——纱泡帽革除,一律戴上解放帽。但比起那时木府石牌坊被拆,有名的丽江五大寺佛像和金刚被毁,东元白塔被炸,古城民居的六合门——“四季博古”被凿,房柱上的龙头被砍,石碑和石狮子被砸,人们穿着的服饰(包括耳戴的玉片)被除又算得了什么?

白地妇女的劳作装

然而顽固的还是那些捏奴美——已婚妇女,他们仍不习惯戴解放帽,仍放不掉那块蓝色的遮阳,便改戴一个类似汉族的毛线帽加上那块蓝布遮阳,仍然穿着前短后长的女袄,看来,对于老年人要革除一种习惯已久的东西还是比较难的。因而在丽江古城里,仍能见到身着纳西古装,双手向背,迈着八字步,悠哉地迈步街头的与古城相对衬的纳西老人。

四、婴儿服饰纳西族婴儿的服饰也是别有风味的。这从满月出门串街见世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头戴瓜皮帽或其它毛织帽,为避邪还有意在帽沿上缝上一小撮猴毛,穿上漂亮小衣,背部围系牛勒巴撑(护)腰,下身系十字花抱裙。背婴儿的背衫一般用紫红色的灯芯绒,背带为大红毛织品,两头还有须子,围盖的抱褙为艳丽夺目的七彩牛勒巴。说是出门串街,其实是去街上文具铺店去买笔墨纸张——一支笔、一瓶墨汁、一本描红本,好让婴儿长大后读书识字又识礼。这是丽江古城的古老习俗,并还延续至今,实在难能可贵。五、现代服饰改革开放以后,纳西族女性服饰作了重要改革,第一次亮相于云南省举办的全国民族艺术节。改革后的服饰集丽江、永宁、白地纳西族为一体,使纳西的女性显出曲线美。头饰的圆片采自白地,白色的内衣和紫红领褂、七星披背采自丽江,长裙采自永宁。不穿长裙则穿裤脚有装饰的长裤,腰系白色蓝边有褶围裙,是传统围裙的改造。使纳西女性显得袅娜多姿,适应新潮。男性服饰却改变不大,上身着对襟衣,左胸部绣有持旗子的象形文字——“丹”字,意为能者,外罩马甲。其实纳西人最有特色的马甲是赶马人穿的麂皮马甲,下端前后都是装物的口袋,因那口袋是若干个方形组成的,很有装饰意味。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纳西服饰异彩纷呈,并组织了服装表演大赛,然而能够被人接受的还是最初改革的博采众长的那一套。爱美是人的天性。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一种民族的标志物,包含着民族心理情趣,审美观念,风俗习惯,适应地理环境条件等,因而被人接受穿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必须了解民族文化,懂得民族学,包括历史、地理、习俗、色彩学,兴尚好恶等,不能像时装那样迎合时代风潮,一天三变,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物,一种民族现象和民族标志物。六、东巴祭司服饰

写到纳西族的服饰,就不能不提及纳西原始宗教祭司东巴的服饰。东巴是有大小之分,主祭与帮手东巴之别,主持祭祀仪式的不同而称谓各一。请神求福仪式的称许孙,意为特大的主宰者(官),丧礼仪式(包括开丧和超度仪式)的称洛从刀恒,意为超度亡灵者,禳灾仪式的称吕古本补,意为中间的调解者。主祭东巴,准确地说超度东巴的服饰是这样的:头戴羽帽,以竹篾做帽心,羊毛毡做帽围,铁三叉饰帽头,帽两边插雉鸡尾和雕翎,帽前后插猬刺,帽两边拖两条带子;身穿长衫,下边开四个口子,两肩有白鹤和老鹰,前襟有老虎,后背有豹子,腰围有青龙,衣边四周有鹭鸶和野鸭等图案。脚蹬白皮包尖半统皂靴。颈挂一串有个的螺白珠串,间有红玛瑙、绿玉、墨玉等。手持降魔杵,上节雕神屋,二节雕神象,三节雕吉祥图样,杵杆为画有腾龙的竹竿,竹竿和雕木相接处系三个铜铃及五束五色穗子,下端为三角尖铁。主祭东巴的整个服饰打扮美观大方,显得威武气派,不落俗套,给人几分英气。

东巴舞

一般东巴头戴五神冠,其五神分别是东巴什罗、英格阿格、沙英伟登、朗玖敬玖、亨迪窝盘,颈戴珠串,穿红、绿长衫,左手持铜摆铃,右手持羊皮手摇鼓。还有舞蹈东巴,称勾巴,有戴面具和头具的,有特色的是密公面具:双颊高突,为红色,突额为黑底染白,暴眼圈为火红色,鹰勾鼻为粉白色,宽口红舌,下巴和宽耳均为红色,腮帮为黑长的胡须,戴此面具的舞蹈东巴,身穿山羊皮褂,腰系红布带,手持大刀。还有戴猴面具的,身穿*毛山羊皮褂。戴牦牛头具的穿牦牛皮衣。戴老虎头具的穿画有虎斑纹的麻布衣。

从东巴的穿着服饰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民族特色,也吸收了一些汉族和藏族的服饰文化,丰富了宗教文化的内涵,以吸引更多的人群。据笔者了解,使用面具的,主要是在丧礼超度仪式中的群体舞蹈,规模极为壮观,参与的东巴达五十余人。舞蹈以模仿动物为主,显得稚朴。

和国伟东巴展示的东巴服饰

七、结束语从纳西族古代服饰看,纳西族是尚白的——穿白色的麻布衣裳和裙子。后来随着对外文化的交往和学习,丰富了穿着的同时丰富了色彩,包括汉(满)族,藏族、白族的,尤其是汉族,木氏土司画像,除了祖先爷爷和第二代牟保阿琮之外都身着长袍,腰系玉带,有点特别的是三、四、五、六、七代的帽上都插有雉鸡尾羽,使人联想到东巴帽上的雉尾,二十一代木靖至二十四代木钟(丽江末代土司)都穿着鹤袍,且都戴着珠串(念珠),是否都信佛教?古城和附近坝子的纳西人一般也着汉装,男性头戴瓜皮帽,身穿衫子马褂,俗称“衫子马褂罩”。然而纳西族是善于改革创新的,尤其体现在改土归流后女性穿着服饰,将满清的长袍切去下身的前长部分,代之以有褶的长围裙(纳西语称卡达),上身还外加了自己特色的氆氇领褂,并披上别具一格的有着精美装饰的绵羊皮披背,说明纳西人吸收外来文化时不照搬照抄,而是加以改造成为适合自己审美情趣和地理环境以及便于生产生活的东西。

时代在前进,服饰会改革,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纳西服饰不会汉化,也不会洋化。只会“拿来主义”地为纳西所用,显示纳西人的聪明才智。尽管纳西人男性的民族服饰还不尽如意,但终会有与英武的纳西汉子相衬的服饰出现,就像纳西始祖创世英雄从忍利恩那样身着斑斓的红虎皮衣……。

(本文原载古城区*协编《丽江文史资料全集》第三集)执行主编和志菊责任编辑杨杰宏

◇第期◇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