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玉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院消化内科成功举办北京炎症 [复制链接]

1#

年4月6日-7日,医院、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在京胜利召开。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炎症性肠病(IBD)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论坛秉承以临床病例讨论为主的会议风格,通过主题报告、临床病例讨论和专家点评的形式,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分享IBD的诊治经验、探讨IBD诊治的诊疗思维。

会议首先医院刘新民院长致辞,他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消化内科一年来的工作表示了肯定,表达了大会能够越办越好的美好祝愿。随后欧阳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十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十分有特色,对IBD诊疗水平的提高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医院刘新民院长致辞

欧阳钦教授致辞

医院冉志华教授做了题为“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期间结核的监测”的精彩报告。随着各种生物制剂面世,用药期间结核病的监测已经引起大家重视。结核感染包括结核病和潜伏结核。研究表明应用生物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后会增加结核病的发生率,而大家所熟悉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FR)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因此建议在结核高发地区使用胸部CT进行结核筛查,并且对潜伏结核患者在启动生物制剂前需要抗结核治疗2个月。

冉志华教授发言

医院王化虹教授做了题为“IBD与肠道微生物”的精彩报告。他讲解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益生菌的发展历史;医院消化内科在布拉氏酵母菌和弹力素(Elafin)对IBD的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相信经过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将在IBD的治疗上开辟出新的道路。

王化虹教授发言

韩英教授和李景南教授主持

医院核医学科张建华教授以“核医学核素示踪技术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及进展”为题介绍了核医学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18F-FDGPET/CT对于肠道病变范围和病变性质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令人期待的是,核医学在IBD肠道动力方面也存在广阔的研究前景。

张建华教授发言

李世荣教授和刘玉兰教授主持

本次大会共讨论了6个临床病例。第一个病医院提供,王玉芳教授汇报。中年男性,因咳嗽、咳痰诊断粟粒性肺结核,予标准4联抗结核治疗6月后自行停药,不久出现腹泻,偶伴黏液、便血,肠镜:直肠至回肠末端弥漫溃疡,但溃疡间可见正常黏膜。按照肠结核及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均无好转,最后诊断为阿米巴肠炎,予抗感染后好转。再一次提示我们在诊断炎症性肠病前需要排除感染。结合病例,唐彤宇教授分享了疾病的诊治思路;张晓岚教授讲解了慢性感染性肠道疾病;蓝宇教授详细讲解了目前营养状况评估的常用方法及营养支持手段;李俊霞副教授介绍了肠结核的治疗。

王玉芳教授汇报病例

李明松教授和王智峰教授主持

张晓岚教授点评

蓝宇教授点评

唐彤宇教授点评

李俊霞副教授点评

第二个病医院提供,*梅芳教授汇报。中年男性,诊断克罗恩病6年,应用类克+硫唑嘌呤症状诱导缓解。病程中先后发现面部鳞癌、肝脓肿。冯百岁教授和缪应雷教授就此讲解了IBD疾病与肿瘤的关系,着重分析了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肿瘤的发生影响,以及预防和筛查的要点。唐文教授讲解了合并皮肤肿瘤时,CD的治疗药物的选择。张红杰教授分析了该患者腹痛的鉴别诊断思路。

*梅芳教授汇报病例

陈胜良教授和赵洪川教授主持

冯百岁教授点评

唐文教授点评

张红杰教授点评

缪应雷教授点评

第三个病例医院提供,李俊霞副教授汇报。中年男性,表现为腹痛,便秘,内镜可见直肠黏膜脱垂、直肠溃疡及隆起病变,经肛门直肠测压发现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最终诊断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杨红教授分析了直肠溃疡的鉴别诊断思路及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郑长青教授讲解了直肠脱垂的临床特点、内镜及组织病理表现。蒋绚教授介绍了各种结肠动力检查的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李元新教授和钟英强教授主持

杨红教授点评

蒋绚教授点评

郑长青教授点评

陈春晓教授点评

第四个病例由医院提供,何瑶教授汇报。青年男性,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消瘦。内镜下可见回结肠溃疡及息肉样增生,病理存在小肉芽肿,诊断CD,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发现淋巴瘤,经化疗后症状好转。甘华田教授,庞智教授,王英德教授,田雨副主任医师分析了肠道溃疡的鉴别诊断思路,以及IBD与淋巴瘤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关系,指出IBD患者较其他患者更易并发肠道淋巴瘤,其原因可能与IBD的治疗有关。

何瑶教授汇报病例

姜泊教授和刘占举教授主持

甘华田教授点评

庞智教授点评

王英德教授点评

田雨副主任医师点评

第五个病例医院提供,吴坚炯教授汇报。为确诊CD的中年男性,因降结肠远端梗阻行结肠造瘘术,予抗炎及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造瘘口仍有大量脓液,后应用白细胞吸附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造瘘口愈合,借此向我们介绍了IBD治疗的新手段。曹倩教授和江学良教授结合病例,讲解了白细胞吸附治疗IBD的原理及对顽固性IBD的疗效。刘小伟教授为我们介绍了IBD患者造瘘口护理的相关知识。

吴坚炯教授汇报病例

吴咏冬教授、杨雪松教授、于成功教授主持

刘小伟教授点评

曹倩教授点评

江学良教授点评

高翔教授点评

第六个病例由医院提供,郅敏副教授汇报。青年男性,以肛周脓肿起病,因复杂肛瘘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横结肠造口,因依从性差,内科治疗不充分,小肠受累行空肠双腔造口术,长达5年病程,经MDT讨论后还纳空肠造口,最后仍存在肛门闭锁、横结肠造口。练磊副教授分享了克罗恩病的手术经验,现代外科理念下建议:腹正中切口、缩小切缘、狭窄成形术、肠系膜切除,以及腹腔脓肿、肛瘘、肛周脓肿的外科治疗策略。夏璐教授介绍了升阶梯、降阶梯治疗策略,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时干预能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刘刚教授分享了MDT在炎症性肠病中诊治的重要性及普外科在MDT中的角色。曹晓沧教授分享了克罗恩病肛瘘的特点及治疗进展,比如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尤其炎症性肠病知识普及对于提高依从性的意义;克罗恩病术前评估、围术期营养支持、术后复发的预防、术后疾病活动监测的方法。

郅敏副教授汇报病例

朱维铭教授和汪欣教授主持

练磊副教授点评

夏璐教授点评

刘刚教授点评

曹晓沧教授点评

此外,曹倩教授以“再谈重视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治疗”为题,讲解了5-ASA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方法,尤其需要重视局部用药。江学良教授以“如何优化美沙拉秦治疗”为题,全面介绍了美沙拉嗪的应用细节,比如用药途径、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维持用药剂量的个体化选择。迟雁副教授介绍了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益生菌在储袋炎及轻度溃疡性结肠炎中有获益,而在克罗恩病方面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迟雁副教授发言

最后王化虹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论坛促进了全国IBD领域的专家团队之间的交流,为大家分享IBD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解决临床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感谢大家对论坛的支持。

北京炎症性肠病论坛为我国IBD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的平台,让临床医生通过交流和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对IBD的整体诊疗水平。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